张九龄
其一r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r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r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r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⑦。
【注释】
① 九龄《感遇》十二首,本诗第一。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因李林甫排斥,贬荆州长史期间。感遇,因所遭遇而感慨。初唐陈子昂有《感遇》三十八首,遂相沿成为五古的一种体式,实上承阮籍《咏怀》七十二首。多用比兴,抒写不平。② 兰:兰草,又名春兰,属兰科。一说为泽兰,属菊科。按:泽兰秋花。因此当指兰草。葳蕤(wēiruí):花叶繁盛下垂状。③ 桂华:“华”通“花”。秋桂色黄白,故称皎洁。④ 自尔:自然而然地。尔,词尾。⑤ 林栖者:即隐士。⑥ 坐:因。⑦ 美人:喻君王或权要,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即指楚怀王。
【语译】
春兰叶叶纷披,秋桂分外皎洁。那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自然蔚成了美好的时节。又有谁知道林下栖息的隐士,最钦佩兰桂的风节——与它们相对相悦。草木自有自然的本性,又何必希求美人来攀折?(隐士自有他们的操守,又何求他人来荐举?)
【赏析】
本诗以春兰秋桂的丰茸皎洁象喻隐居君子的亮节高风。“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是全诗关锁,那种出于内质秀美的自生自荣,不为物染的生命力,是诗中物与人的共通点,因而,诗的脉络由此二句而自物及人,并自然引出全诗的结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至此,不求攀折的“本心”是指物还是指人,已浑然不可分辨了。《楚辞》以芳草美人喻志,本诗承继了这一传统,而由博返约,变瑰丽为清丽。明胡应麟评九龄《感遇》与前此初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说,子昂是“古雅益以气骨”,九龄是“清淡益以风神”,很精到。不妨以子昂《感遇》之二与本诗稍作比较。诗云: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中的“若”也是香草,即杜衡,芊蔚是丰茸貌;蕤是花下垂貌。)
细细品味,可感到子昂亦用比兴,而诗旨至结束便已显豁。“幽独空林色”与他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同一意思,在激楚的音节中表现了横绝一世的气概。而九龄本诗,则虽有哀怨却表现得不迫不促,淡淡说来而有不尽枨触的余音。魏晋之交阮籍有《咏怀》七十二首,子昂、九龄这两组诗是其遗脉,而分别代表了胡应麟所说的唐人五古的两种走向。相比而言“古雅益以气骨”的子昂复多变少,而九龄则新变更多,表现了唐人五古的主体走向,这大概也是蘅塘退士以九龄《感遇》为《三百首》五古首章的用意所在吧。
九龄诗的这种变化,固因个人气质,但也与时代相关。从子昂到九龄,正是唐代政治史上寒士与士族抗争最烈的时代,子昂在前期,故心声发露悲壮;九龄在末期,是盛唐在宰相位的最后一位寒士,开元二十四年九龄罢相后,便是士族一统天下,因此他的心声,便不复初唐及盛唐初寒士的慷慨激昂,而变得散淡凄楚了。就此而言,九龄《感遇》可称是时代之音。
其 二①r 江南有丹橘②,经冬犹绿林③。r 岂伊地气暖④,自有岁寒心⑤。r 可以荐嘉客⑥,奈何阻重深⑦。r 运命唯所遇⑧,循环不可寻⑨。r 徒言树桃李⑩,此木岂无阴⑪。
【注释】
① 《感遇》十二首之七。② 江南:长江之南,唐代的江南概念比今天为广,分江南东、西两道,除江浙地区外还包括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地区。诗作于贬荆州长史时,在今湖北。丹橘:红橘。③ 犹:还是。④ 岂伊:难道那儿。⑤ 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本此。⑥ 可以:可以用来。与今语“可以”微有不同。荐:进献。嘉客:佳宾,暗指君王。据《尚书·禹贡》,江南橘本是贡品。古诗《橘柚垂华实》:“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本句由此化出。⑦ 阻重深:阻隔重重深深,暗指君王身边的权要佞幸者。⑧ 运命:即命运。唯:只能。⑨ 循环:指命运的否泰交替。全句指命运如圆环,无法分别扪摸得其终始,而不可探究。○10 徒言:徒然。树:种植。《韩诗外传》记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这里反用其意。○11 此木:指橘树。阴:树荫。
【语译】
江南的红橘树啊,经历了严冬,还是绿叶满林。难道仅仅因为那儿地气偏暖?不,是红橘自有御霜抗寒的本性。这珍贵的果子,本可以献给上宾,可奈何山重水险,阻隔深深。万物都只能听凭命运;天道循...
【赏析】
屈原有《橘颂》,歌唱丹橘“独立不迁”的品格以自抒志向。九龄贬地正是屈子行吟的故楚之地,故法前贤,咏橘以见志,便是情理中事了。前四句正面咏橘,与上诗一样,突出其本性之美,“岁寒心”是诗旨所在。三句“岂伊地气暖”反问,四句“自有岁寒心”便成警句。五、六两句居中,宕开一步,言丹橘虽美却进献无门,是古诗“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的发挥,由正咏进入侧写,慨叹怀才不遇,佞小蔽贤。由美质与阻深的对比中自然引出结束四句,叹命途多舛,天意难问,却妙在最后两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以桃李阳艳,反衬丹橘寂寞,冷然一问,正见出盛唐失职寒士的心态——悲愤之中的强项本色。
李白
暮从碧山下②,山月随人归。r 却顾所来径③,苍苍横翠微④。r 相携及田家⑤,童稚开荆扉⑥。r 绿竹入幽径⑦,青萝拂行衣⑧。r 欢言得所憩⑨,美酒聊共挥⑩。r 长歌吟松风⑪,曲尽河星稀⑫。r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⑬。
【注释】
① 诗题意谓:从终南山下来,过访斛斯山人家留宿,主人备酒款待,(因有所感)。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又有太乙山、南山等多名。过,访。斛(hú)斯山人,斛斯是复姓,山人即山林隐者。杜甫有《过斛斯校书庄二首》,校书名融,亦嗜酒。山人或即未官时之斛斯融。唐人求官,多隐终南而自高其名以待征召。本诗当是开元中李白初入长安求官时作。② 碧山:青山,指终南。下:动词,下山。③ 却顾:回头看。所来径:所经过的小路。④ 苍苍:青黑色,这里指山路因暮色而显得灰暗。横:横斜,指山路延伸之势。翠微:山色青绿依微称翠微。⑤ 相携:手拉手。田家:指山人庄。⑥ 荆扉:柴门。⑦ 这句说幽静的小路穿过竹丛渐入深处。⑧ 萝:女萝,又名松萝,丝状攀援植物。行衣:行人之衣。⑨ 欢言:言,语助词。得所憩:得到了休息之处。⑩ 聊:故且,随意。挥:据《礼记·曲礼》注,振去杯中的余酒叫做挥,这里是欢饮之意。⑪ 这句说长歌与松风相应和。又,琴曲有《风入松》,兼用此意。⑫ 河星稀:银河星稀,是夜深近明时分。⑬ 陶然:和乐之态。忘机:忘却世俗得失。机,机心,世俗巧伪之心。《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语译】
傍晚,从青葱的终南山来下,山间的明月,伴送我一路回归。回望下山时走过的小路,已显得黝黝苍苍,在依微碧山间逶迤。(主人来迎,)携手回到他的田庄。天真的童儿,为我们打开柴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有绿竹掩映——渐渐地通向幽深。青青藤萝更似有情,一路牵攀着来客的衣襟。多么快乐啊,终于得其所哉可憩息,又怎能不将美酒乘兴共豪饮。长歌连连啊,伴着松风同吟,曲尽之时,望银河,群星已稀,天色将明。我醉你也醉,你乐我也乐,心心相契啊,融和一体——全不记得,人间世上,还有什么诈巧的机心。
【赏析】
请先看清诗题,可了解唐人此类诗的作法。起四句切诗题“下终南山”;“相携”以下四句与题“过斛斯山人”相应;“欢言”下四句写“宿置酒”;末二句总束全诗,结出“陶然共忘机”的诗旨。素来称李白诗似天马行空,不受拘羁。其实李白诗并非无法,只是因胸次浩然、真气充沛,而泯去了诗法的针痕线迹,是庄子所谓“神超乎技”的高境界。真要是一味“无法”,就不能这样明白如话,而将变成难晓的天书了。
因其明白如话,故不烦细讲,所应细味的是字里行间那种与大自然拍合的真趣。“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山月也罢,竹罗也罢,松风也罢,还有那人,那作为主人的山人,都似乎奔来与诗人相亲,简直融成了一体,这又怎能不使人“陶然共忘机”呢?这些都好,而我最欣赏的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二句——下得山来,回首一望,便使通篇行云流水般的节律有了一个必要的顿挫,使通篇明快的色调有了一种景深。明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论此诗:“清旷中无英气,不可效陶。”懂得那种清旷中的英气,便可见出李白之于陶潜形异神合处。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r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②。r 月既不解饮③,影徒随我身④。r 暂伴月将影⑤,行乐须及春⑥。r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r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r 永结无情游⑦,相期邈云汉⑧。
【注释】
① 《月下独酌》组诗四首,这是第一首。从其三之“三月咸阳城”句看,应作于李白开元中与天宝初二次入长安期间(长安古称咸阳)。酌,斟酒、饮酒。② 三人:指月、我(李白)、影。③ 既:本。解:懂得。④ 徒:空,徒然。⑤ 将:与、和。音平声。⑥ 及:趁着。⑦ 无情:忘情,是道家所说的泯去是非、得失、物我等区分,超然于一切之上的精神状态。语出《庄子·德充符》。⑧ 期:期会,约会。邈(miǎo):杳远。云汉:银河。水势盛称汉,银河在天而广阔,所以称云汉。这里泛指天上仙境。
【语译】
花间独坐,一壶酒,我自斟自饮,无人来相亲。高举酒杯,我邀约明月共饮;明月相照,投映出我的身影——月、我、影,不也就凑成了三人?可月儿本不会把酒饮,影儿也只是空随我的身。没奈何,且将月、影作游伴,及时行乐啊,莫辜负三月阳春美景。我纵情歌唱,月儿似徘徊动情;我起身舞蹈,影儿竟翩翩起步。月和影,共交欢——趁我此时还“清醒”;须知酩酊大醉后,又不知何处将你们追寻。世上一切都忘情,忘了你,忘了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飞升银河里,逍遥游,永相亲……
【赏析】
李白自称“酒中仙”,酒,是他不离左右的朋友。他乐时以酒助兴,愁时以酒消忧,甚至借酒作颠,侮弄权贵,平视帝王。酒更是他诗才的催化剂,所以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本诗就是以饮酒为线索展开的。李白抱负极大,自比姜子牙、诸葛亮,却没能遇到“周文王”和“刘皇叔”,二入长安都未得重用。“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月下独酌》之三),然而三月过后,繁花又将怎样?盛年一去,人生又会如何?虽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同上),但狂饮不正是为了销愁吗?骨子里是愁,却偏要说乐;明明孤独无知音,却偏要说得热闹非凡。于别人是难事,但在李白,只要有酒,便能挥笔即来。
全诗分四层:首四句点题并写在月明花好之夜饮酒。“独”饮而无人“相亲”,不免寂寞。这时,忽见月光照身,身影又投向地上,于是寂寞中忽生奇想,要邀月,对影,凑成三人。
五至八句承邀月对影而来,引出及时行乐的想法。诗人有情邀请月和影,然而月儿不见举杯,影子也只是空学着我的样子。诗人的孤独感排遣不去,于是他执拗地想,你虽无情,我偏多情,姑且与不饮不语的月和影为伴,开怀痛饮。人生为乐须及时,切不可辜负了良辰美景。从这种执拗之态中,不是仿佛可见诗人已颇有几分酒意了吗?
九至十二句承上“行乐须及春”直写下来,更见醉态:想到人生当及时行乐,诗人兴致勃然,不但自斟自酌,而且载歌载舞。这时奇景忽开,那不饮不语的月和影,竟然有情有知起来。“歌”、“舞”两字互文。“歌”兼含“舞”意,“舞”兼含“歌”意。诗人酒意朦胧中感到明月在随着自己的歌舞前后移步,身影也凑趣似地翩翩起舞。他正欣喜若狂,却忽然想到“醒”时“月”、“影”与我同欢,然而大“醉”后,二者不是又将离我而去吗?于是不觉又悲从中来。
最后两句从低沉中振起,醉中遐想,呼应开头,结出诗旨。经过了“月”、“影”和我交欢共舞的热闹,诗人再也不愿忍受“醉后各分散”的冷清。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庄子所说的“无情”。“无情”即“忘情”,忘掉一切利害,忘掉自身的存在;忘掉了自身,不也就没有你我、彼此之分了吗?不也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物同一了吗?不也就无所谓分离了吗?于是他对月和影说:不要紧,干脆让我们把自己都忘了,长相聚,不分离。离开这繁华尘嚣的“人间世”,飞升到九天中、银河里,永作那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全诗以月明花好之夜为背景,以独饮为线索,层层展开我与“月”与“影”的关系,来抒发心中的孤独无知音之感。“月”照“我”而有“影”,孤独的我是三者的中心,因此题为“月下独酌”。
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r 当君怀归日④,是妾断肠时⑤。r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⑥?
【注释】
① 春思:春之相思。“思”是名词,读去声。② 燕(yān):燕地,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为古燕之地。③ 秦:秦中,今陕西一带,古秦所在地,长安在秦中。④ 当:正当。⑤ 妾:古代妇女自己谦称妾。断肠:指极度伤心。《搜神记》卷二十记,一母猿失子,自掷而死。剖其腹视之,肠寸寸断裂。⑥ 罗帏:丝织帘幕。
【语译】
燕地的春草,想来才初吐如丝的绿芽;而眼前,秦中的桑树,绿叶沉沉,已压低了枝子。君见草芽思归日,正是我,对桑空叹年华虚度断肠时。春风啊,(你也太过孟浪,)为何闯入了我的罗帐——我们原本啊,并不相识。
【赏析】
诗以燕、秦两地的物候起兴,从“如碧丝”、“低绿枝”的差异中,隐微点出“君”与“妾”空间的遥隔。虽如此,但“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在同一时间却是千里相应,心有灵犀一点通。而唯其是这种同时的心的感应,方更显出遥隔的悲剧意味与那女子执着如痴的情愫,于是更有了结束的痴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连无迹无踪的春风,她也不容闯入罗帐,何况他人!须知这罗帐只是为他一人而垂的啊。评家称这两句“无理而妙”,“无理”是匪夷所思,妙处则在妙合女主人公的心理。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r 造化钟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r 荡胸生曾云⑥,决眦入归鸟⑦。r 会当凌绝顶⑧,一览众山小⑨。
【注释】
① 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杜甫京兆应试落第,漫游齐、赵,经泰山远望而作。岳,高峻的大山,泰山称东岳,为五岳之一。② 岱宗:泰山别称。岱,始;宗,长。东岳为五岳之长。夫:语气词。③ 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了:尽。④ 造化:创造化育,指大自然。钟:萃集。神秀:秀美而有灵气。⑤ 阴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割,划分。昏晓:指山南山北明晦不同如晨昏。⑥ 荡胸:使心胸动荡。曾,通“层”。⑦ 决眦:眼眶裂开,极言睁大眼睛远望。入:没。⑧ 会当:终究要。凌:登临。绝顶:最高峰。⑨ 《孟子·尽心上》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语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它究竟如何?横跨齐鲁两境啊,青青的山色绵延无穷。化生万物的大自然,将天地的灵秀之气在此集萃;峻峰入云啊,又将山南山北分成两部——山南明朗如清晨,山北晦冥似黄昏。我为泰山的气势震荡,那缭绕山云,似乎发自我的心胸;我睁大了双目,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那山壑的深处。总有一天啊,我会像那位至圣先师,登上那泰山最高峰;到那时,天下的山峦啊,尽收眼底,有哪个比我高?
【赏析】
这是首游览诗。全诗以“望”字贯串,前四句写望中所见,五、六句写望中所感,七、八句写望中所想,从而显示了感情与自然浩气沟通的心理过程。全诗遣词峻刻,雄奇伟岸;篇末用典,由望岳而生登临之想,表现了青年杜甫不因文战失利而气馁,高自期许,壮志凌云的大气。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格言固然广为人知,但青年读者中晓得它出自《孟子·尽心》篇的,只怕不多;而这恰恰是读透这首诗的关键。所谓“尽心”,意思是尽其心而与天道相通。这话不好懂,但不要忙,读完本诗,当可自明。
诗以设问唱叹起,一开始就生动地表现出岱岳在诗人心中所引起的惊羡感。这一问下绾二至四句。二句先从广袤展开来答问:泰山横跨齐鲁,青苍的山峦绵延不绝,一望而无尽;第四句则从奇峻渊深着意刻画,说峻峰高耸入云,遮蔽了日照,因而将同一山区切割成了明暗不同的南北两部分。二、四句之间,则以“造化钟神秀”连缀,神秀既兼千里青苍与万仞峻深而言,又赋予岱岳以灵秀之气;而“钟”字更起一种由广袤收聚到一点的感觉,从而又赋予泰山以拔地而起的动态及其内含的势能。唐人诗写山,从广度、高度两面着笔并不罕见,但是能同时成功地写出深度,以深见高,于满纸烟云中见其气势神韵的,当推此诗为第一首。
“山者,气之所包含”(《春秋元命苞》),岱岳的磅礴大气激动着诗人的心胸,使他感到生命似已与天地浩气合一。本来是大山“含精藏云”(同上),而此时他感到这山云似从自己心中生发蒸腾;他的双目也似乎因心中吸取了大山的精气而分外清明,竟能追送着一点飞鸟,隐没到山谷深处。这五、六句是全诗的关锁,由望中所见转入望中所感,将山岳大气拍合入我之情怀,于是,豪气勃动,不可掩抑,终于发为尾联的望中之想。这里“会当”一词深可注意,诗人此时并未登山,而是说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岱岳最高峰,到那时,天下群山就必将尽收眼底。这就不仅紧切题面“望”字,而且隐隐显示了他当时的心态:一第得失,何足计较;后来者居上,看谁能笑到最后!
于是可体味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联名句究竟好在哪里了。这是豪言壮语,但豪言壮语如没有志气感情作依托,便成了空洞的叫嚣。杜甫则不然,他在望岳中自然地将自己落第后的感愤,与岱岳的奇秀磅礴之气相交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在宏伟的大自然感召下,诗人将感愤升华为奋发向上的豪情,这也就是《尽心》所谓的尽其心与天道相通。杜甫是在以他奉行终身的儒道自励,而这义理,这志气,又通过精细的章法与用典不啻似口出的技巧,被含而不露地组织到诗歌中去,已可初见他的“沉郁顿挫”。
杜甫有“诗圣”之称,这既指他诗中的情志根柢于圣贤之道,又指表达情志的诗艺出神入化,即所谓“圣于诗”。在他这首早作中已可见其端倪。
杜甫
人生不相见②,动如参与商③。r 今夕复何夕④,共此灯烛光。r 少壮能几时⑤,鬓发各已苍⑥。r 访旧半为鬼⑦,惊呼热中肠⑧。r 焉知二十载⑨,重上君子堂○10。r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⑪。r 怡然敬父执⑫,问我来何方。r 问答未及已⑬,儿女罗酒浆⑭。r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⑮。r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⑯。r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⑰。r 明日隔山岳⑱,世事两茫茫。
【注释】
① 作于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春。上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末赴洛阳。此年春由洛阳返华州,途遇卫八处士,有感而作。赠,赠诗。卫八姓卫,排行第八。以排行称某人,是唐人友朋之间的习惯。处士,隐居不仕之人。卫八处士名不详。② 不相见:极言相聚之难。③ 参(shēn)与商:二星宿名,即参宿与商宿。商宿即心宿。二者均属二十八宿。二宿西东相对,此没彼隐,永不相见。古人便用为人生不相逢的熟典,见《左传·昭公元年》。④ 这一句化用《诗·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用上句,隐含下句意。⑤ “少壮”句: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⑥ 苍:灰白色。⑦ 访旧:指一路寻访旧友。⑧ 惊呼:指初见卫八时惊喜状。热中肠:中肠热的倒置,指内心的冲动。⑨ 焉知:怎知。二十载:指相别二十年。⑩ 君子堂:指卫八的家。⑪ 成行:形容多而长幼有序。⑫怡然:指神色快乐谦和善意。父执:父亲一辈的朋友。⑬ 未及已:还没停止。⑭ 罗:张罗,准备并布置。⑮ 间黄粱:在白粱中掺和着黄粱。间,动词,读去声。黄粱,黄色小米,较白粱粒大味美,而产量小。因此间黄粱表示主人家贫而尽心招待来客。⑯ 累:累积,这里指连连。觞(shānɡ):大杯。⑰ 故意:故人感旧之意。⑱ 山岳:当指西岳华山,杜甫由洛阳向华州,当经过华山,华州在华山西。
【语译】
人生多离别,常常地,南北东西难相见。就像那参商二星,此现彼隐遥相间。今夜里,不知逢到什么好日子,竟能够,与老友共对一支灯烛光。人生苦短呵,少年青壮能有多少年?不知不觉间,你我已鬓发灰白两苍苍。一路上打听旧日的亲友啊,多半已归阴成新鬼;今日里得逢您啊,悲喜交集,惊呼不已肠中起热潮。不存想,故友阔别二十年,还能够,重新登堂入室来到您的家。(还记得)当初分别您还未成婚,(日子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儿女竟然排成了行。他们坦然恭敬,向着父辈好友来致敬,问我啊:伯父今日来何方?你问我答还没个完,儿女们张罗已毕摆酒浆。剪一把春韭,夜雨滋润得它分外地鲜;煮一锅干饭,搀着黄米粒儿分外地香。主人说,人生会面真是难上难;他连连劝酒,一干十杯连端上;十杯村酒也不醉,只为老友情暖最深长。转想起,明日分别,又将山河阻;不由我惆怅复起,更觉世事渺茫茫。
【赏析】
说者每谓此诗平易真切,似诉衷肠,随手拈来,而层次井然,其实并不仅如此。问题的关键是对于“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二句的理解。
通常解此二句谓:子美遇卫八,问及故交,半已物故,遂惊呼而中肠为之摧伤。此说可商。先以情理度之,时诗人已四十八岁,又饱经沧桑,闻故友零落,应是黯然神伤,何能惊呼而似小儿女之态?且“半为鬼”,非仅一人而已,岂非要连连惊呼,状若痴狂?因此以“摧伤”解“热中肠”,已属牵强。更以章法揆之:“访旧”、“惊呼”二句下接“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意谓分别二十载,而不意今日得会故人。如“访旧”二句如前说为闻卫八谈及故人零落而惊呼,则无法接续,且颠倒错乱。
由“焉知”二句度以上各句,可知“人生”至“鬓发”六句乃总写此会感触,以唱叹领起,有惚若隔世之感。“访旧”二句折入与卫八初会情景。谓自洛向华,沿途访旧,已半为鬼物;却不意而遇卫八,悲喜交集惊呼而中肠为之一热。“惊呼”云云与后来李益诗“问姓惊初见”相近。因此会不期,故接云“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以下方叙会面后,主客双方叙契阔之感、变化之巨及主人家儿女辈怡然相敬、剪韭炊粱等情事。如此深情厚爱,又当如此颠沛流离之时,故诗人陶陶然相谢:“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然翻思今宵过后“明日隔山岳”,又将重新“世事两茫茫”,不胜感慨系之,从而结束全诗,与起首之喟叹遥相呼应,正所谓“篇终接混茫”,将乱世心态表现得余意无穷。
子美乱离诗,有时看似平易,其实积郁极深。临楮迸发,每以浩叹起总领全篇,然后折入叙事,其过接处,最见顿束开合之功,棱角勾折之态,遂免平衍散漫之病,而有沉郁顿挫之感。《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巨制,结构虽繁,却均可由此法窥入。在当时,可谓别开生面;其实上接晋宋间谢灵运诗法脉。中唐韩愈等方起而效之,遂成大国。韩愈李杜并重而更推老杜,当非意外。
杜甫
绝代有佳人②,幽居在空谷③。r 自云良家子④,零落依草木⑤。r 关中昔丧乱⑥,兄弟遭杀戮。r 官高何足论⑦,不得收骨肉⑧。r 世情恶衰歇⑨,万事随转烛⑩。r 夫婿轻薄儿⑪,新人美如玉⑫。r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r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⑬。r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⑭。r 侍婢卖珠回⑮,牵萝补茅屋⑯。r 摘花不插发⑰,采柏动盈掬⑱。r 天寒翠袖薄⑲,日暮倚修竹⑳。
【注释】
① 乾元二年(七五九)秋,杜甫弃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作。② 此句本于汉李延年《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唐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世”为“代”。绝代,一代中绝无仅有者。③ 幽居:此指避居深山中。④ 良家子:有社会地位人家的子女。良家区别于低贱人家而言。汉时规定,医、商、贾、百工,不得称为良家。⑤ 零落:指身世飘零,家道沦落。依草木,指山居为生。⑥ 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指长安一带。丧乱:指天宝十五载京城沦陷。丧读去声。⑦ 官高:补出此“良家子”出于官宦人家。⑧ 收骨肉:当指收拾被杀兄弟的尸身。一说不得收骨肉,指不能骨肉(亲人)相聚合。亦通。⑨ 恶(wū)衰歇:厌恶、看不起败落的人家。⑩ 转烛:烛光在风中摇曳转动,比喻世事不测。⑪ 夫婿:古时妻子对人也称丈夫为夫婿。轻薄儿:犹言浪荡子、薄情郎。⑫ 这句说丈夫厌旧喜新,另有所欢。“美如玉”,未必新人真的比旧人美,而是由丈夫眼中看出。⑬ “合昏”四句:上二句兴起下二句。合昏花知时,鸳鸯鸟双栖,对新人来说,正和新婚欢娱相同,故“笑”;对旧人而言,则睹物伤情,更见出自己的孤独,故“哭”。合昏,即马缨花,又名合欢、夜合,豆科乔木,羽状复叶,早晨展开,入夜更复合在一起,故称“知时”。鸳鸯,水鸟,雌雄相随。二物在古诗词中常比喻夫妻或情人。⑭ “在山”二句:意谓幽居空谷可以保持贞洁,以山泉兴起以下六句。⑮ 卖珠回:见贫困以典当为生。⑯ 牵萝:用《楚辞·湘夫人》“网薜苈兮为帷”句意。萝亦香草,取其芳洁之意。补茅屋:亦见贫困。⑰ 这句意谓仪态幽静而不事妆饰,见佳人之贞洁。⑱ “采柏”句:用《楚辞·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句意。柏为贞实之木,亦以见贞洁。盈掬(jú),满把。柏子可食,柏叶可酿酒,故采之。⑲ 翠袖:指妇女的衣衫。⑳ 倚修竹:晋江逌《竹赋》:“有嘉生之美竹,挺纯姿于自然”,此以修竹映衬佳人。修,长。以上六句均切“在山清”之意。
【语译】
有位盖世无双的美人,在空旷的山谷间幽居孤独。自称本是大户人家女,世乱只能依傍山间的草木。她说道:“前些年,关中连连逢战乱,兄弟辈,可怜一一遭杀戮。官位再高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无人收葬尸身暴露。世态炎凉,失势人总是被弃唾;世事翻覆,就像那走马灯儿变化荣枯。夫君本是轻薄郎,(见到我家衰落,)又娶了个花容玉貌的新妇。合昏花儿,清晨展叶夜复合;鸳鸯鸟儿,雌雄相随不独宿。可是夫君啊,他只是痴痴相看新妇笑,哪听我,结发的旧人暗暗地哭。泉水在山本来清,流出山中就变浊。(清者自清浊者浊,我既为弃妇,甘愿独自山中宿。)”说话间,贴身的侍女市上典卖珠串回,主婢俩,又拖牵着藤萝将茅草棚儿来修补。摘下了头上的花朵,她再也不精心妆梳;采取那柏子充食,一会儿已经满握。天气转寒了,可怜她身上衣衫仍单薄;夕阳西坠了,她还是独倚修长的翠竹。
【赏析】
弃妇诗是古诗的传统类别,多陈陈相因。本诗却别开生面。它将事件置于“安史之乱”的广阔社会背景中展开,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变化,用意至深,而古乐府朴质生动的描写和《楚辞》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相结合,更使全诗含思婉转,情韵深长。
诗分三层,前八句写佳人遭逢国难家恨,“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是警句,是那个时代的集中写照;自“世情”句起八句,写佳人婚变,“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承上启下点出了婚变的社会原因。以上除首二句外,均是佳人自述。“在山”以下八句,应首二句“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伸足其意,先以山泉清浊起兴,点出佳人甘居空山,守贞不渝的志节,再集中笔力于“幽独”一点上,突出佳人的神韵,虽然得《楚辞》余韵,却创造了诗史上前所未有的妇女形象:“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寒天日暮,那衣衫正单的弃妇,能否捱得过长长的自然与人生的冬天呢?诗人没有再写,但从那株象喻节操的修竹,人们可以悟到,她至死也不会做那出山浊泉。画家如以此二句为题材作一幅国画,相信能意韵深长。
杜甫是复古通变的高手,化用《楚辞》前已论及,又如汉无名氏《古诗·上山采蘼芜》通篇以“新人”、“故人”对比而下,本诗则提炼为“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顿成警句,精彩流溢。而全诗的寄意与韵味也由“上山采蘼芜”的浅切有谐趣转化为拙中见秀,近而能远,似有茫茫无尽的深远背景。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当时杜甫弃官西行的心情有关。安史乱中,杜甫逃离沦陷的长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吃尽辛苦,好不容易做到左拾遗,却因一片忠义疏救房琯得罪,始而险遭杀身之祸,后来总算免死改华州司功参军,终于悲愤绝望,挂冠向蜀。白居易《琵琶行》有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杜甫之于“佳人”,不正有几分相似吗?
杜甫
其一r 死别已吞声②,生别常恻恻③。r 江南瘴疠地④,逐客无消息⑤。r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⑥。r 恐非平生魂⑦,路远不可测⑧。r 魂来枫林青⑨,魂返关塞黑⑩。r 君今在罗网⑪,何以有羽翼⑫?r 落月满屋梁⑬,犹疑照颜色⑭。r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⑮。
【注释】
① 作于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秋。先此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拟讨伐安史叛军,谁知李璘与肃宗争权,兵败以叛逆论处,李白也因而以从逆罪入浔阳狱,乾元元年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次年行至白帝城赦回。杜甫当时流寓秦州,不知李白遇赦消息,日夜思念,连夜梦见故友,写下这二诗。② 已吞声:已,止于;吞声,咽泣。③ 常恻恻:内心悲凄,长时期无可摆脱。④ 江南:由浔阳向夜郎,一路属江南西道地。瘴疠:因瘴气而生的流行病。瘴,南方水泽地区炎热潮湿,动植物腐烂其中,气雾蒸腾可致人疾病,叫做瘴气。⑤ 逐客:被流放之人,指李白。⑥ 明:表明。⑦ 平生魂:指生人的三魂七魄。古人认为,生人梦遇,是魂魄来见,所以梦魂连用。恐非平生魂,是怀疑人已死,鬼魂来见。⑧ 这句补出上句怀疑的原因。李白远贬,可能遭受不测。⑨ 枫林:点明李白魂来自江南楚地。《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⑩关塞:点明李白魂来而复去之地,也就是杜甫所寓的秦州。秦陇多关塞。⑪ 罗网:比喻罪犯身不由己。⑫ “君今”二句:这两句一本在“明我长相忆”句之下。何以,为什么。羽翼,羽翅。⑬ 落月:斜落的月亮。梁:旧式房屋大梁都显露在外,所以能为月光所照。⑭ 颜色:指李白面容。⑮蛟龙:江南多江湖,水中多蛟龙。这里明是叮咛李白魂归途要小心,也暗示社会险恶,要小心为小人所乘。
【语译】
干脆死别也不过是吞声咽泣;与君生离,常使我凄凄切切。江南地,从来就多瘴气瘟疫;更何堪,放逐的人啊,久久没消息。老朋友啊,你终于来到了我的梦中,应知我,将你日日夜夜长相忆。怕只怕,相见已非生人魂;要不然,迢迢长路又怎能预期。魂魄飞来啊,楚地枫林青;魂魄归去啊,秦塞关山黑。我想您现在获罪拘系在浔阳狱,又怎能插上双翅来到我身边。西斜的晓月照满了屋梁,(梦醒了,)却觉得月色似曾照耀您容光依稀。远谪的前途啊,江湖水深波浪阔;千万小心啊,别让窥人的蛟龙将您吞食。
【赏析】
诗分三层:起六句写死别生离,积想成梦。“恐非”以下六句写梦境,“落月”四句写梦觉后枨触。
全诗最精彩的是中间部分,由写梦疑而见出日间对李白生死未卜的忧虑忐忑。梦境是如此真切,以致诗人作了一番颇为复杂的梦中推勘:路程这么遥远,你是如何到来的呢?莫非是死后的精魂?你来时楚江枫青,去时秦塞云黑,千里迢迢飞度,如果不是鬼魂又如何能脱却罗网,来去倏忽呢?按梦中的思维一般是非理性的,很少会有复杂精细的思虑过程,杜甫此时却梦而似醒,足见思虑之专注。由“梦而似醒”而终于梦觉;却又醒而似梦,“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那满屋的清光中,李白的形容恍惚犹在,以至诗人不禁谆谆叮咛:前程水深,千万千万要小心啊。他是在对亡魂说话,还是在对远去的生人遥祝,恐怕连自己也说不清了。而这种梦中醒、醒中梦的根因,早已潜埋在第一节中:死别生离,本已使诗人吞声咽泣;远涉瘴疠,又使他心愫总为故人牵引。如此精神状态下,他又怎能不日夜似梦似醒呢!庄子说“不知蝴蝶之为(庄)周,(庄)周之为蝴蝶也”,说的是精神专注、物我两忘的梦境。杜甫之日夜思念,颇有不知生人之为梦魂,梦魂之为生人之况味;不过已远非庄周的潇洒,而浸透了乱世中人的酸辛——乱世,对人类而言,不正是一场大梦么?
其二r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①,r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r 告归常局促②,苦道来不易③。r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④。r 出门搔白首⑤,若负平生志⑥。r 冠盖满京华⑦,斯人独憔悴⑧。r 孰云网恢恢⑨,将老身反累⑩。r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⑪。
【注释】
① 这两句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句意。自天宝四载(七四五)秋,李、杜在兖州石门分别起,至此已十四年未见面,故称“久不至”。② 告归:指白魂告辞归去。局促,这里指匆促。③ 苦道:再三诉说。④ 舟楫:楫,船桨,舟楫指舟船。⑤ 搔白首:苦恼无奈状。白首,李白这年五十九岁,又遭磨难,杜甫想来他应已白发满首。⑥ 若负:好像辜负了。⑦ 冠盖:冠为冠冕,盖为车盖,均是高官贵人所用。京华,京城。⑧ 斯人:此人,指李白。憔悴,形容枯槁,指困顿不遇。⑨ 孰云:谁说。网:天网,《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是说天道如广大无边、孔眼疏稀的网,宽容而公正。这一句对此说表示怀疑,其实是为李白抱不平。⑩ 累:受连累。⑪ 参语译。
【语译】
浮云飘飘,终日里,飘个不停;游子远去啊,久久地,不曾还归。三夜里,我梦中频频见到你,友情亲亲啊,足见你诚挚的心意。梦中你告辞归去,常常匆匆又促促,更深痛极哀频倾诉,说是回来一次真不易。江湖之上多风波,小舟漂荡,我总担心有闪失。出门离去,你更叹恨连连搔白头,那意态啊,似诉平生不得意。高冠华盖的官员啊,车马满京华;独有你,茕茕独立更憔悴。有道是天网恢恢,将世人公平来覆罩;却为何,高才如你,年岁将老反获罪。你必将,千万年后留盛名,只可叹,寂寞冷清,死后哀荣何足论。
【赏析】
前四句写积想而三夜连梦;中六句写梦中情境;末八句即梦生感,抒情发论。结构大体同其一,而含义则是其一之深化,体现了组诗的艺术特点。
不同于前诗之刻意状写梦中醒,醒中梦,本诗已从直感式的悲念转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梦中李白的形象,在恍惚迷离中有一种焦灼促迫感,从而结为“出门搔白者,若负平生志”,这是盛唐不得志寒士的典型写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警句,承“出门”二句,形象地将李白个人遭遇升华为社会现象。安史之乱平定后,京城内“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杜甫《洗兵马》),而百世不一的天才却茕茕独立,憔悴向老。阮籍有诗云“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此后,这类揭示远贤近佞社会现象的警句层出不穷,而杜甫这两句最为形象而发人警省。读诗要把握诗脉,把握诗脉要找出诗的关锁处,上析四句便是本诗关锁。试执此再读,看能否“一着占胜,满盘皆活”。
王维
圣代无隐者②,英灵尽来归③。r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④。r 既至金门远⑤,孰云吾道非⑥?r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⑦。r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⑧。r 行当浮桂棹⑨,未几拂荆扉⑩。r 远树带行客⑪,孤城当落晖⑫。r 吾谋适不用⑮,勿谓知音稀⑭。
【注释】
【语译】
清明的时代,不应有贤者隐居;天下的精英,都回归朝廷效力。綦毋先生也因此下山,不再学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谁承想,京城应举,却无缘及弟;只能像夫子孔丘般叹息——难道我的学说不合时宜?回想你当初赴试,江淮正当寒食节;而现在,又到了缝制春衣时——算来两京虚度已一年。长安道上我置酒送君行,同心一意的知己啊,我们又将分离。悬想你乘着小舟归去,不久后,又将重新推开柴门回到山中故居。驿路的树行远展啊,掩映着远行的你;西沉的红日返照啊,更显得孤城卓拔壮悲。可叹我荐举你的主张偏偏不合有司意,可千万别以为,京城里竟没有一位知己。
【赏析】
诗分四层意。前四句写朝廷招贤,綦毋先生来京赴试,是背景铺叙;“既至”以下四句正写“落第”;“置酒”以下四句再正写“送……还乡”;“远树”以下四句,就送行生发,悬想綦毋之去程,结出诗旨,愿远行人理解自己爱莫能助。这是唐人送行类诗典型的格局。
格局虽有大概,而变化仍可无穷,本诗的佳处是将友朋深情与对失意人的慰安、劝勉及对时世的婉讽,水乳交融般结合起来,在不迫不徐、温柔敦厚中见出深意,这也是蘅塘退士最推崇的风格。
对照是本诗运用得最巧妙的手法。开局极写时世光明,然而金马门远,先生之道恰似夫子之吾道不行,只落得一年京华流落,对照之下,这时世是否真那么光明,便先已启人疑窦。最后的结果是出山“来归”的“英灵”重又回山去也,而送行人自己也生“吾谋适不用”的慨叹,唯有惺惺相惜而已。这岂非是对“圣代无隐者”的绝大讽刺。当然这讽刺要细辨才能体会得到,这便是婉讽。
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问君何所之②?r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③。r 但去莫复问④,白云无尽时⑤。
【注释】
① 饮君酒:请君饮酒,指送行。饮,使动用法,读去声。② 之:往。③ 归卧:指归隐闲居。南山陲:终南山边。终南山,参见前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注①。陲,边。一说本诗为送孟浩然归山作,则南山当指襄阳南岘山。④ 但去:只管去就是了。⑤ 这句说白云无尽,足以自娱。
【语译】
下马为君祝酒,问君:“此行向何方?”君说:“人生在世不得意,不如归去高卧南山边。归去啊归去!不必更问起;君不见,山间起白云,飘飞无尽时。”
【赏析】
这诗写得颇洒脱,最佳处在末两句:上句“但去莫复问”是说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那么说去便去,何必多问?下句“白云无尽时”则谓比起那人间的瞬息荣华,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君不见那飘飞的山中白云多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仕途上失落了,却愿在大自然中找回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是盛唐士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状态。
以本诗与上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对读,同是送失意人,上篇婉转含思,步骤谨严,綦毋潜是个文弱的书生,应如此写;本篇摆落畦畛,不仅用问答体,而且主体是行客答词,写得俊快有奇气,想来那行者当有些侠气。送行诗贵在因人制宜,此是一例。而就体格观之,上篇是正格,本诗则是偏锋。
王维
言入黄花川②,每逐青溪水③。r 随山将万转④,趣途无百里⑤。r 声喧乱石中⑥,色静深松里⑦。r 漾漾泛菱荇⑧,澄澄映葭苇⑨。r 我心素已闲⑩,清川澹如此⑪。r 请留盘石上⑪,垂钓将已矣⑬。
【注释】
① 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王维以监察御史往河西节度幕府时作。青溪:沮水支流,在今陕西沔县东。② 言:发语词。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由下句看,黄花川与青溪相通。③ 逐:追随。④ 将:共。⑤ 趣:通“趋”。无百里:不足百里。⑥ 声:水声。⑦ 色:水色。⑧ 漾漾:漂浮状。菱荇(xìnɡ):菱叶荇草。泛指水草。⑨ 澄澄:清澈貌。葭苇:芦苇。⑩素:本来。闲:恬淡。⑪ 澹:澄静。⑫ 请:愿,与今义不同。盘石:大石。⑬ 垂钓:指隐居。将已矣:将以此终身。
【语译】
小船儿进入了黄花川,就顺着青溪水漂流;山势回旋,虽然拐过了万道弯,可前行还不足百里远。溪水在乱石间喧闹——又流过两岸青松深深,映照出一派澄绿空静。水波漾漾,轻荡着水面上的菱荇;溪水澄澄,映照着岸边洲上的芦苇蒹葭。我本心喜静,从来就趋向闲暇;这溪流,又如此的清彻澄净——真想常留在溪畔巨石上,垂放钓丝,终老余生。
【赏析】
诗人最后道出了本诗作意,在随山泛水的舟行中憬悟了人生,他想完成夙志,就在这山水间垂钓以终老。开元二十五年是张九龄于上年罢相后,贬谪荆州长史的一年。王维曾得九龄赏识汲引,追随多年,“将军已去,大树飘零”,作为盛唐才士在中朝最后一个宰相,九龄的去职,使敏感的诗人之心感到了深深的秋意。其实王维并非真的“我心素已闲”,他早年虽受佛学熏染,但是一直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读一读他的《老将行》、《少年行》就可以明白。只是现在,他将这种种功业心看作尘世的孽缘;现在,他开始真正想皈依佛氏了。于是他愿将尘缘拂去,只剩下佛氏所说的清净本心。只有明白了他这时的心态,才能读懂本诗中间三联景语。
小溪曲折,万转千回,才前行了不足百里,——诗人从开元九年中进士后,至今已十七年,几经升沉,人生道上曲曲弯弯,他又前行了多少里?喧哗的溪水流过乱石,终于,在松林中归向静谧了,这时溪水才澄澄淡淡,漾荡着菱荇,映出了葭苇——诗人的心如同这青溪水一样,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溪水洗去了他本性上蒙受的尘缘,终于悟到了——“众动复归于静”。
在佛学的阶次上,诗人是上升了,而在人生的道路上,现在,他开始真正地往后退缩了。然而到底是本性如此,还是现实所迫使呢?诗人晚年有句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叹白发》)相信问题在此可找到答案。
王维
斜阳照墟落②,穷巷牛羊归③。r 野老念牧童④,倚杖候荆扉⑤。r 雉雊麦苗秀⑥,蚕眠桑叶稀⑦。r 田夫荷锄至⑧,相见语依依⑨。r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⑩。
【注释】
① 渭川:渭水流域的平川。② 墟落:村庄。③ “穷巷”句:《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兮,牛羊下来。”本句似得其启发。穷巷:深巷。④ 野老:老农。⑤ 荆扉:柴门。⑥ 雉:野鸡。雊:野鸡啼叫雊。秀:谷物吐穗叫秀。⑦ 蚕眠:蚕要经四次蜕皮休眠方吐丝结茧。⑧ 荷:扛。⑨ 依依:这里是形容久语闲适亲近状。⑩ 式微:《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此用“胡(何)不归”之意。
【语译】
夕阳西斜,映照着村庄;僻静的小巷中,牛羊正来归。田翁挂念自家的牧童儿,倚着拐杖在柴门边候望;麦田里,雄雉叫了,吐穗的麦苗儿正茁壮;蚕儿已过了三眠,村边宅头,桑叶已变稀。农夫们两两三三,扛着锄头回到村口;碰见了,就随意拉拉家常。望着这幅农家图,我更羡慕闲居安逸,不由得怅恨地吟起古诗《式微》——为何不归田!
【赏析】
约在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王维于终南山置别墅,开始亦官亦隐,这是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王维对前途失望后必然的归宿。诗的主旨在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古歌,是对时局失望的逃世者之歌,自然寄托了王维当时的心态。不过这也是隐者常有的想头,不足为奇;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当时王维对“闲逸”的体会,请细玩前八句。
设想这样一幅乡村黄昏长卷:它有深长而依微的景深,小村深巷,两两三三牛羊来下,沐浴于迷濛的暮色中。画面中心,是那位倚杖傍门的田翁,他应当在远眺,企盼着画面外那将归的小牧童——他的幼子或者孙儿。屋旁是绿叶已稀的桑树——古时宅旁种桑以供蚕;所谓“蚕眠”,当从“桑叶稀”体味出来。桑树外是麦田,北方麦苗秀应是农历三四月光景。而那鸣叫的雉,也是看不到的,应从麦苗的婀娜形态中才能“听”到。作为田翁的陪衬,在画面近前处是几个荷锄的农夫,“语依依”,当是从他们亲昵的神态中感悟而来的。注意这几个农夫在画面上的位置,一定不能太显著,不然就会喧宾夺主。画面完成了,我们必能注意到画面的特色确是闲逸,闲是静,逸是生趣。这生趣,是王维所最注重的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依依”的素朴的情。有情便不真正出世,这种态度,正是陶渊明以来以道玄之趣为内核的山水田园诗的根本所系。山水田园诗以后又有完全出世间,以空静寂灭为主旨的一路,那是由王维的《辋川绝句》开创的,所以建议将本诗与五绝部分选自《辋川绝句》的王维诗对读,则不仅可知王维诗风变化,更能对山水诗由主玄趣到主禅趣的转关有一大体了解。
王维自称:“宿身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他的画,真迹已不存,但从这首“诗画”(苏东坡语)中,可以揣摩到王维一定深知画理;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他的诗不比画差,更有画笔不能到的妙处:那牧童、那蚕也许还可画,但画上去便大煞风景;至于那“雉雊”声,那“依依”之语,画得出来吗?
王维
艳色天下重②,西施宁久微③?r 朝为越溪女④,暮作吴宫妃。r 贱日岂殊众⑤,贵来方悟稀⑥。r 邀人傅脂粉⑦,不自著罗衣⑧。r 君宠益娇态⑨,君怜无是非⑩。r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⑪。r 持谢邻家子⑫,效颦安可希⑬?
【注释】
① 西施:春秋越国苎萝山下卖柴人家女儿,美姿容,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献西施使夫差迷恋,荒废国事,终为勾践所灭。后西施从越大夫范蠡浮舟五湖而去。咏:诗体名,曼声长吟曰咏。② 重:看重。③ 宁:难道。微:微贱。④ 朝:与下句的“暮”相应,极言变化之速之大。越溪:溪名,即若耶溪,传说西施浣纱处。⑤ 殊众:与众不同。⑥ 方悟稀:方才识得少有。⑦ 邀人:招人。傅:通敷,搽抹。⑧ 著:穿。罗,轻柔的丝织品,这里泛指。⑨ 君:指夫差。益:更。⑩ 怜:爱怜。无是非:没有一处不好,是从夫差眼中看出。⑪ 莫:没有人。⑫ 持谢:奉告。邻家子:指邻家女子东施。⑬效颦:传说西施因病皱眉捧心,意态更楚楚可怜。东施是丑女,见了也学她的样子,结果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后有成语“东施效颦”。效,仿效。颦,皱眉。安可希:怎能企望。
【语译】
美色从来就被世人看重,西施又怎会久处微贱。清晨,她还是若耶溪畔村女;傍晚,已被选为吴王宫中宠妃。贫贱时,她终朝与浣纱女儿混迹;一朝富贵,方显出了尤物天下稀。从此,香粉——有人敷,罗衣——命人披。君王的恩宠有加啊,美人的骄态日益;君王的情爱专注啊,没有一处不可意。疏远了,当初的浣纱女伴;又有谁,能与她同车归去。邻家的东施姑娘啊,你可知——命运的安排,又岂是捧心效颦,所能博取?
【赏析】
本诗的寓意,或认为是讥讽当时突然发迹者,或认为针砭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说得较含蓄:“‘贱日岂殊众’二言,古人亟称佳句,然愚意以为不及‘君宠益骄态’二言尤工。四言之义,俱属慨词,然出之以冲和之笔,遂不觉沨沨乎为入耳之音,诚有合于风人之旨也哉。”赵氏所引四句诗是主讽喻说者的主要依据,但细诵全诗,却颇可商榷。“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应当上联起首“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下探结末“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来理解。这六句是全诗意脉最明显的部分。首二句说西施质本自美,总有一天会显贵。末二句则正承此意作结,谓效颦东施徒劳无功,因上苍没给她西施这样的天然美质。从起结看,诗旨主要强调质本自美,不可强学甚明。如此再看“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二句,可知决非讽刺暴发,恰恰相反,是说,平时混迹村女,如明珠沉埋,一朝颖脱而出,则精光四射,现其珍稀。国人说诗,受讽谕说影响太深,往往断章取义,说出一番大道理来,这是要注意避免的。
又,今人常以自己的观念看古人的言行。所以论本诗“邀人”以下六句,常谓讽西施骄宠误吴、贵而忘旧。其实王维当时,诗人们对富贵名位的追求是直言不讳的,如崔颢《渭城少年行》极写声色犬马之乐,结尾言:“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君始知”,王维对西施的描写,与崔诗同一时代风气。“君怜无是非”句是最易产生误解的,一般认为是说吴王迷恋西施而不分忠佞贤愚。我看连上文“君宠益娇态”句观之,这“是非”不是指对错忠奸,全句是说夫差爱怜西施,到了感到无处不佳的地步。明此,则讽谕说可不攻自破。了解诗人当时的时代氛围,不轻易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是又一要注意处。
总之,就全诗意脉看,本诗并非讽世,而是借西施自述怀抱,企望有一天脱颖而出。结合本诗在王维诗集中的排列情况看,应是早年未及第前所作。全诗作法可注意的是多层次对照手法的运用,以强烈的反差显示穷通之理本在质美的主旨。提挈于此,以便读者细玩。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②,隐者自怡悦③。r 相望试登高④,心随雁飞灭⑤。r 愁因薄暮起⑥,兴是清秋发⑦。r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⑧。r 天边树若荠⑨,江畔洲如月。r 何当载酒来⑩,共醉重阳节⑪。
【注释】
① 万山:原作“兰山”,据《孟襄阳集》改。在襄阳。寄:寄赠,是古诗的一种体式。张五:当是张。浩然友人,后官至刑部员外郎,诗画并擅。② 北山:万山为襄阳北山,与南山岘山相对望。③ 隐者:浩然自称。怡悦:晋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怡悦并首二句化用其意。④ 这句说因思友而登高试相望。⑤ 飞灭:我心随雁飞而没入远天,意谓飞向友人处。⑥ 这句句法倒装。顺说应是因薄暮而愁起。下句句法同。薄暮:近黄昏。薄:迫近。⑦ 兴:因外物感发的一种创作冲动。本句与上句互文见义:因清秋薄暮而引发了愁思并起寄友作诗的冲动。⑧ 平沙:原作“沙行”,据《孟襄阳集》改。平沙:岸边平展的沙滩。⑨ 荠:荠菜。荠与下句的“月”,都是远望所见时的感觉。《罗浮山记》:“望平地树如荠。”是本句所本。⑩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⑪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在《易》数中为“老阳”,九九相重,故称重阳。此日有登高饮菊花酒之俗。
【语译】
北山深藏在,白云堆里;隐者我知足自乐,与白云相对为伴。登上山头遥遥南望——托飞雁,将我的心儿带去,渐渐隐没在云层间。虽说是,淡淡的暮色,牵动了思友的愁绪;可清爽的秋气,更引发了我诗人的兴意。俯望着,三三两两村人归去,他们在渡口的沙滩上,随心适意地休歇。远眺啊,江岸的树木,似乎伸向了天边,渐远渐杳,就像一棵棵小小的野荠;近望啊,江畔的小洲,更弯弯曲曲,犹如落下了一钩新月。张兄啊,什么时候载着菊花酒同来登高;共度那,九九重阳佳节。
【赏析】
张 是孟浩然友人,曾共隐襄阳南山岘山。从“相望”句与结末“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观之,当时张 或尚在南山岘山,浩然在北山万山。登高而忆友人,遂作此诗。
引起我最大兴趣的有两点。一是这诗最能见出唐人诗兴发意生的过程。闲居北山的诗人,原来如梁代山中宰相陶弘景一般与白云相对,一片怡悦,但当他登上山头时,心情忽变,“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是清秋黄昏那似梦般的氛围,特别是暮色中那由北向南的飞雁,引发了他那蕴有薄愁的诗兴。这种萌动的意念渗入秋天秋野之中,最终升华为“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向往。我们说盛唐人诗浑成自然,其实并非说它不加修饰,他们大多数诗作,并非事先规定明确的意念,而是潜意识被外物突然引发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然后在凝心观照——以心意与外物的对晤融合中,遣词练句,提炼出切合心绪的意象来,这从引起我兴趣的第二点上可以见出。
请注意七、八、九、十句两组景物:诗人见到了人,人是“归村”之人,见是“时见”,三三两两归去的村人,在平沙铺展的渡口暂时歇息,这“归”字,这“时”字加上“平”、“歇”字,不仅构成了宁谧温馨的画面,也透露了诗人向往故居友人的心绪。《罗浮山记》记“望平地树如荠”。梁代戴暠诗化用为“长安树如荠”,隋人薛道衡更衍为“遥原树若荠,江畔舟如叶”两句,而浩然此时更翻为“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前人评为“翻之亦工”,其实这不仅是技巧问题,更有心绪的作用,是诗人微愁朦胧的心境与景物与诗歌传统的完美结合。远树若荠,因“天边”,更显得影绰微茫,江畔月形的小洲与空中升起的弦月相映,天地似在一片清光中融和了,于是我们深深地感到了江天之上,诗人那梦一般的轻愁遐思……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②,池月渐东上③。r 散发乘夕凉④,开轩卧闲敞⑤。r 荷风送香气⑥,竹露滴清响。r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⑦。r 感此怀故人⑧,终宵劳梦想⑨。
【注释】
① 辛大:浩然又有《西山寻辛谔》诗,谔或即辛大。排行第一为大。② 山光:傍山的日影。③ 池月:月似从池畔升起,故称池月。④ 散发:古人盘发于顶,插簪加冠。去簪免冠,长发散落,是不拘仪节的潇洒意态。⑤ 轩:这里指长窗。卧闲敞:卧对空阔幽静之地。⑥ 荷风:荷花间吹来的风,下句“竹露”词法同。⑦ 恨:憾。与今义有别。知音:参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注⑯。⑧ 故人:旧友。⑨ 劳:忧思。
【语译】
夕阳曳着微光匆匆地依山西沉,初月傍着池塘渐渐地东升。(最宜人的莫过于黄昏时分,)去冠散发,我随意地纳凉;推开了长窗,卧对着庭院,心儿一片闲适,庭院一片宽敞。晚风吹送来荷花的幽香,凉露敲打出竹林的清响。我真想(和着这夏夜的天籁)取琴抚弦,可惜周围谁是知音,谁能欣赏?我因而分外怀念你故友辛大;终夜愁思啊,愿和你梦中相对共欣赏。
【赏析】
道称“道通于一”,佛倡“心境一如”,说的都是主客体融一的境地。作诗与悟道参禅虽有诉诸理与诉诸情之别,但在主客体融一上道理相通;能融一而略无痕迹,是诗的至境,所以人们以道比诗,以禅喻诗。读本诗,当有所解会。
诗题“夏日南亭怀辛大”,诗则以夏夜清景与闲居怀人之情交叠而下,情由景生,景因情转,景愈清而思愈深,遂于自然宽舒中极清澄悠远之思,最能见出孟诗的特色。
夕阳西落,水月东上,夏日的炎蒸似为习习夜气吹散,为水光月波冷却,这澄澈宜人的夜凉使诗人如沐清泉,“散发”、“开轩”这两个动作,加以卧对闲敞之地,领受沁人凉风,可见诗人似已沉醉于夏夜的清气之中。这时风送荷香、露敲竹韵,远远地从夜色中度来,更是清幽至极。这清景只有古雅而有君子风的琴音方能相称,于是他想取琴抚弦,只是转思清夜独处,知音谁赏?于是怀念起友人辛大,竟至于似梦似醉,心神在夏夜的芬馨中远驰,远驰……诗至结末才点出怀人之意。至于他,是想请友人同对良辰美景,还是欲一诉此时超脱逸越的感悟,诗人未明言,而读者尽可由前八句的清幽之景、萧散之趣中去细味,去领略。
全诗看似平顺,而景情相生的结构,极具匠心;看似平淡,而滋润有味。淡而能腴,似近而远;若不经意处,却见举重若轻的功力,清秀之中,更有一种萧散的野趣,是为孟诗胜境。
“荷风”、“竹露”一联是名句,佳在近而能远,上句由嗅觉着墨,下句由听觉落笔,既切合夜中不易见物之实际,又营构起幽美静谧、缥缈空灵的境界,为下文的窅远之思作了铺垫。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②,群壑倏已暝③。r 松月生夜凉④,风泉满清听⑤。r 樵人归欲尽⑥,烟鸟栖初定⑦。r 之子期宿来⑧,孤琴候萝径⑨。
【注释】
① 宿:留宿。业师:法名叫业的僧人,师是对出家人的尊称。丁大:当为丁凤,浩然另有《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诗。排行第一称大。② 度:形容夕阳光辉缓缓移动。③ 壑:大山谷。倏(shū):忽然。暝:昏晦。④ 松月:松间月色。⑤ 风泉:风中泉声。清听,悦耳的声音。⑥ 欲:将。⑦ 烟鸟:如烟暮气中的归鸟。⑧ 之子:那人。之是指示代词。期宿来:隔夜相约来此。⑨ 孤琴:指自己相对孤琴,暗含待知音人来之意。萝径:为青萝所掩映的小径。萝,女萝,丝状攀援植物。
【语译】
夕阳翻过了西岭,群山万壑,忽然笼罩在暮色之中;明月爬上了松林,夏夜的一切,仿佛为清光凉泠;晚风吹送来泉声,这清清泠泠的悦耳音乐,更将空寥的山谷充盈。晚归的樵夫,快要走尽;归鸟穿过了晚雾,栖宿方定。盼望着丁兄能如前约到来,我怀抱唯有知音相赏的古琴——伫候在,藤萝掩披的山间小径。
【赏析】
请首先注意本诗的结句“孤琴候萝径”。琴是君子之音,“被薜荔兮带女萝”(《楚辞·山鬼》),萝又是高洁品格的象征。“孤”字为此句画龙点睛,这萝径中的琴音,不为世俗所赏,只有“之子”——那位丁大,才能与诗人心心相印。这孤芳幽独的情趣,渗透在前三联的景语中:倏忽而来的暮色,遮阻了人间的烦嚣、白日的闷热,于是“松月生夜凉”,请品味这“生”字,“风泉满清听”,请注意这“满”字,“夜”的“清”“凉”,在滤过松林的月色中,在风送泉声中,自然地“生”起,渐生渐盈,终于盈满了山谷,盈满了诗人的视听。而我们也通过诗人的视听,看到、听到了人归后,鸟栖后山之清凉空静,只有这清凉空静的山中世界,才宜于孤独的诗人,宜于他萝间轻拂的古琴……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②,开帷月初吐③。r 清辉澹水木④,演漾在窗户⑤。r 荏苒几盈虚⑥,澄澄变今古⑦。r 美人清江畔⑧,是夜越吟苦⑨。r 千里共如何⑩,微风吹兰杜⑪。
【注释】
① 本诗是开元中诗人和其堂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诗所作。同,和诗。从弟,堂弟,据《全唐诗》题下注名销。斋,书房。玩,赏玩。山阴崔少府,山阴(今浙江绍兴)县尉崔国辅。少府是县令辅贰县尉之别称。崔国辅于玄宗开元中任此职。② 高卧:意谓闲居。③ 帷:帘子。④ 清辉:指月光。澹:澹荡。⑤ 演漾:轻轻地漾荡。⑥ 荏苒(rěnrǎn):指时光推移,双声连绵词。几盈虚:月亮几度圆缺。⑦ 这句说月色长照而世代已变。⑧ 美人:代指所思友人。这里指崔国辅。⑨ 是夜:今夜。越吟:以越调音地吟诵诗篇。苦:越吟声调悲怆激楚,故称苦,也兼指崔思乡之苦。旧注以越人庄舄仕楚“思越而吟越声”注之,失当。崔为吴人。⑩刘宋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⑪ 兰杜:兰花、杜若,都是香草。
【语译】
南斋闲居,开窗帷,见新月,云间初吐。清辉映水木,是天光,是水色,淡淡溶溶,掩映摇窗户。时光匆匆去,月满月缺,多少年,沧桑今古——尽在水月澄明清光中。友人清江畔,今夜里,越调吟诗声声苦。人说是“隔千里,共明月”,不必悲远宦——有微风,摇兰杜,吹送芳香,千里到京都。
【赏析】
“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这一名句是本诗构思基础,而“玩”字是主线,使诗境翻出了新意。“玩月”是赏月,不是一般地赏,而是品赏,细观遐想地赏。诗人独卧南斋,掀开帷帘,一开始见到的是刚升起的初月,月光在水木间淡淡荡荡,渐次映到了他的窗户上,溶溶漾漾,而诗思也就从窗间飞向水木间,飞向夜空中,甚至“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今古多少事,都在月缺月圆中过去了,世界却仍是清光澄澄;而那远在南方的友人,现在又如何呢?他一定也如自己一样在怀念着北国的友人,因而越调吟诗声正苦。于是千里遥隔的人儿,因这充盈时间、空间的不变的月色而心灵相通了——风送来兰杜的芳香,兰是香草,也是友情的象征,《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杜若也是香草,也有交好之意,《楚辞·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今古一切都会变,然而那不变的月色下这阵兰杜芬芳,似乎象征着诗人与友人的君子之交——芳洁而恒长。
丘为
绝顶一茅茨②,直上三十里。r 扣关无僮仆③,窥室惟案几④。r 若非巾柴车⑤,应是钓秋水⑥。r 差池不相见⑦,黾勉空仰止⑧。r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r 及兹契幽绝⑨,自足荡心耳⑩。r 虽无宾主意⑪,颇得清净理⑫。r 兴尽方下山⑬,何必待之子⑭。
【注释】
① 寻:寻访。② 绝顶:山的顶峰。茅茨:茅草屋顶,指代茅屋。③ 扣关:敲门。关,门栓。④ 案几:案与几都是桌子,案大几小。⑤ 巾柴车:指乘柴车出游。巾指车篷,这里用作动词。晋人陶潜为百代隐逸之祖,常驾柴车出游,此用其事。⑥ 钓秋水:《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闲暇之所好也。”又《秋水》篇,谈道通于一,任性适己之理。这里合用二事。⑦ 差池:《诗·燕燕》:“差池其羽。”原意参差不齐,这里引申为彼此去来而未能相见。⑧ 黾(mǐn)勉:《诗·谷风》:“黾勉同心。”原意是努力,此指殷切。仰止:《诗·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谓如同仰望高山一样,对高尚的德行要仿效之。仰,仰望,止,语助词。⑨ 及兹:到此地。契:契合,恰逢。幽绝:与世隔绝的幽深。⑩自足:本来已足以。荡:涤荡。心耳:这里“耳”兼指一切感官,“荡心耳”意谓感受自然,心胸如涤荡。⑪宾主意:宾主相得之意。⑫ 颇:颇有稍、甚二义,在此均可通。清净理:佛道玄理都称清净理,此应指道家清净无为之理,主要意思是心守虚静,纯任自然。⑬ 兴尽:《世说新语·任诞》记晋人王子猷乘舟雪夜由剡溪到山阴访戴安道,及门不入而返,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用为率意而行的典故。⑭ 之子:那个人,指西山隐者。语见《诗·燕燕》“之子于归”。
【语译】
青山高高,茅屋小小,山行三十里,寻隐者,跋涉登高。敲门——不见僮仆应;窥窗——空见桌椅小:人去矣,若不是驾柴车,似陶潜,逍遥山间道;定然是,秋水畔,如同庄生去垂钓。人生多参差,寻常间,失之交臂,只索将,满怀崇敬,化作怅惘。……新雨飘,润山草,青青多生意;晚风起,叩窗扉,满耳尽松涛。山景幽邃惬心意,憾恨尽被雨洗风吹去。虽说是,客至主人去:却从中,憬悟了,万物从来自生灭。本为乘兴来,兴尽可归去,又何必,待隐者,空怅惘。
【赏析】
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事(见注⑬),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丘为访西山隐者不遇,初时就没有这么豁达,“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他是颇为失落的;但最后他还是兴尽而返了。原来是新雨中自绿的草色,晚窗里自来的松声启迪了他,是山中的空静荡涤了他心中的尘障,使他悟到了纯任自然的清净道理,那么区区不遇,又何足挂心?“差池”以下四句是枢纽,完成了诗人在与自然对晤中证悟玄理的情绪转变。执此,则全诗迎刃而解。
丘为诗散淡素朴,却有味。那位西山隐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诗中未正写,然而从那绝顶茅屋,从那自生自荣的草色松声中,特别是从“若非巾柴车,定是钓秋水”(参“语译”)的无定的行止中,可以感到,他仿佛是一片白云——一片山中飘忽的白云。这就是诗歌的味外味。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②,此去随所偶③。r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④。r 际夜转西壑⑤,隔山望南斗⑥。r 潭烟飞溶溶⑦,林月低向后⑧。r 生事且弥漫⑨,愿为持竿叟⑩。
【注释】
① 泛:荡舟。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若耶山下,唐时多隐者。② 幽意:幽独的意绪。③ 偶:相遇。④ 花路:一路鲜花。⑤ 际夜:入夜。际,当。壑:大山沟。⑥ 南斗: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因与北斗相对言,称南斗。古以二十八宿与地理相应来划分区域,称分野,南斗与吴越相应。⑦ 潭烟:水潭上如烟的水汽夜雾。溶溶:形容汽雾柔和迷离。⑧ “林月”句:月下林梢是后半夜近晓时分了。⑨ 生事:人生百事。且弥漫:犹言多弥漫。弥漫本指水势广大无际,引申为生事不可捉摸。⑩为:做,读平声。持竿叟:老渔翁。
【语译】
是恬淡?是薄愁?乘小舟,随流——任凭晚风吹送,穿花叶,沿港汊,驶入了——若耶溪口。峰回舟转千百度,天色暗,夜入西山沟。隔山举首望南斗,(山峦高,斗星小,吴越上应星光照,)潭水如烟,溶溶却似飞霜流。时光逝,皓月走,低低西斜林莽后——生事从来似烟水,匆匆去,何必愁;不如持钓竿,老山水,终悠游。
【赏析】
“随所偶”是诗人春日泛舟于会稽若耶溪时的心境。小舟随黄昏的风吹送,穿花叶,沿港汊,不觉已进入若耶溪口,待转到溪西山壑之中,已入夜了,这时隔山仰望,只见吴越分野的南斗悬挂夜空。山高“星”小,似乎是空中的一点灵明,启示着地上诗人的遐思。于是在星月光照、朦朦溶溶、似梦似幻的空澄烟水中,时光流逝了,皓月渐渐向林树低去。诗人也不禁豁然悟彻:人生之事,不也正如烟水般迷茫,不知不觉地匆匆而过,有什么值得营营奔竞呢?还是常在这静美的溪上作一个垂钓的渔翁吧!这样,诗人因“幽意无断绝”而任舟“随所偶”,却更在这“随所偶”中,使不绝的幽独之意升华为对尘俗的超越。
诗的寄意并不出奇,奇警的是诗人叙景写意的匠心。中间六句写了任舟而行中的三幅图景,它们是连续的:在时间上分别为黄昏、际夜、后夜;在意绪上则思随时移,思随景转:舟行、时移、思运,浑然一体。它们又极富变化。三景形成清丽、深峻、清远的色调与空间变化,又与思神的运行相一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的高耸峻拔景象,既接过上一幅昏暮的丽景,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警竦的感觉,又借“南斗”迥照,宕开去化为下一幅溶溶平远的清景,引出遐思。这样“际夜”二句就自然成为全诗的枢纽与警策,而它经营得又如此的自然无痕。
《河岳英灵集》评綦毋潜诗:“屹萃峭蒨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本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又云:“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揆之六朝以来诗史,亦不为过誉。
常建
清溪深不测②,隐处惟孤云③。r 松际露微月④,清光犹为君⑤。r 茅亭宿花影⑥,药院滋苔纹⑦。r 余亦谢时去⑧,西山鸾鹤群⑨。
【注释】
【语译】
清溪深,深深不见底;隐者居,相对唯有,孤云一片。夜来松际露微月,洒下清光一线——似有情,偏为君。花影贮茅亭,深深见,悄无声;更细数,庭院药栏,有苔痕,潜潜生。我亦不拘者,同君避世去,居西山,鸾与鹤,可同群。
【赏析】
夜宿于前辈诗人——而且是有“诗家夫子”之称的前辈诗人的旧隐处,常建自然会起崇敬仰止的感触。这感触并不新奇,新奇的是他表述感触的手法。
“清”是诗景的主色调,不仅因为摄取了“清溪”、“清光”等景物,那隐处的孤云,那松际的微月,那茅亭中停贮的深深花影,那药院中潜生的片片苔痕,都与“清”相叠加,增添了“清”的意韵——这是一种“孤”清,一种“深深”的幽清,一种潜生的与山中岁月共存的自然本色的清,仿佛象征了王昌龄的人格,也导引着后辈诗人常建,油然而生终老此中的遐想。“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是名句。《河岳英灵集》评云:“其旨远,其兴僻”,确实如此。从青松林隙间投下的缕缕清光,似枨触,似追忆,似梦思,似与昌龄的人格合而为一了。
现代语言学批评有一条美学原则:相近或相反的意象叠加,可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盛唐诗人常与此暗合。他们各以性情为本,叠加成不同色调,比如常建与李白,都善于以清、白的意象叠加构成诗境,但因个性不同而绝不相类。李白多清朗或者清戾,在常建则多为清幽、清僻。本诗是他的代表作。
岑参
塔势如涌出②,孤高耸天宫。r 登临出世界③,蹬道盘虚空④。r 突兀压神州⑤,峥嵘如鬼工⑥。r 四角碍白日⑦,七层摩苍穹。r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⑧。r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⑨。r 青槐夹驰道⑩,宫观何玲珑⑪。r 秋色从西来⑫,苍然满关中⑬。r 五陵北原上⑭,万古青濛濛⑮。r 净理了可悟⑯,胜因夙所宗⑰。r 誓将挂冠去⑱,觉道资无穷⑲。
【注释】
【语译】
雁塔矗起,势同从地心涌出;它独立高危,耸向了天宫。登上高塔,仿佛超越了尘世;回看那步步塔梯,更似乎盘旋在缥缈天空。它奇突高壮,为中国大地镇压;那俊奇的雄姿,如同鬼斧神工。上瞻,只见四展的塔角,障蔽了白日的光芒,七层的塔身,简直要扪摸到青青的天穹。下瞰,可以指看高翔的飞鸟,更俯听得迅风在脚下啸号惊呼。东眺,连绵的群山如波涛惊起;千山万峰奔凑在一起,如同是江汉朝宗。近南,青青的槐树行夹辅着驰道,连接起那层层楼台宫观——塔上看来,显得这样小巧玲珑。秋色从西方扑来,苍灰的游埃弥漫空中;北原上汉帝五陵,千年万古,墓树青濛濛。环望过六合,清净的佛理,了然可悟;那胜妙的善根,本是我素来敬崇。我愿挂起官冠毅然离去,就像那汉人逢萌——因为觉悟了大道,终身受用不穷。
【赏析】
天宝十一载(七五二)秋,岑参与高适、杜甫、储光羲同登此塔。高、薛先有此作,岑、杜、储和作。五人皆诗坛巨选,故历来传为盛事。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如从忧国之思言,此论尚可;以诗论诗,岑诗自有特色,未可以优劣论。
诗分三层:起六句总写登塔。“四角”以下十二句从上下东南西北六合分写塔势(参“语译”),是前六句的铺展。“净理”以下四句,由景入理,结出诗旨。
最可注意的是中间十二句的写法。上下南北东西称六合,也就是佛教所说宇宙的“宇”,在这空间形象中又融入了时间(宙)形象,秋色西来,关中苍然,那汉家五陵“万古青濛濛”,似乎自有天地以来,便已存在——确实,它所征象的生死荣枯的变化,不是亘古存在的吗?天地四方的一切一切似乎都在向雁塔奔凑,拥托起那“压神州”的庄严浮屠的“出世界”相,于是人们不知不觉地感悟到,无尽的时空中的“群动”,终于复归于佛塔所象喻的空静,唯有这空静方是至理。至此,诗人又怎不产生辞官挂冠,向闲静中终此一生之想呢?诗有体格,而每体都有一定的体势,登佛塔诗以佛理出之,是当行本色的正格,而杜甫同题诗舍此而寓政论,倒是偏格,我想这也就是蘅塘退士舍杜取岑的原因所在。当然我们也不要为他的正统观念所囿,李杜诗的佳处往往在旁逸斜出中见正大,在变化无尽中见神韵,此即不可以优劣论的原因之一。
如果将杜甫同作诗与岑参此诗较读,会体味到在艺术风格上的同异,二作都力大语奇,但杜诗以“思雄”胜,故力大语奇中有瘦劲排奡之感;岑诗则以“神逸”胜,故力大语奇中有俊快奇秀之致。这是不可以优劣论的又一原因。“塔势如涌出”,正可为岑参此诗乃至他的整体风格写照,奇思逸想如同从他心地中奔涌出来。所以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参诗语奇体俊,意亦造奇,可谓逸才……宜称幽致也”。试比较“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与杜诗起句“高标跨苍穹(青天),烈风无时休”,你是否感到岑诗孤拔超俊,杜诗悲壮老成呢?
元结
癸卯岁②,西原贼入道州③,焚烧杀掠,几尽而去④。明年,贼又攻永破邵⑤,不犯此州边鄙而退⑥。岂力能制敌欤⑦?盖蒙其伤怜而已⑧。诸使何为忍苦征敛⑨,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⑩。
昔年逢太平⑪,山林二十年⑫。r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⑬。r 井税有常期⑭,日晏犹得眠⑮。r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⑯。r 今来典斯郡⑰,山夷又纷然⑱。r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r 是以陷邻境⑲,此州独见全⑳。r 使臣将王命㉑,岂不如贼焉㉒。r 今彼征敛者㉓,迫之如火煎㉔。r 谁能绝人命㉕,以作时世贤○26?r 思欲委符节㉗,引竿自刺船㉘。r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029。
【注释】
① 作于代宗广德二年(七六四),时元结任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刺史。贼,指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入扰者。② 癸卯岁:广德元年(七六三)。③ 入:攻入。④ 几尽:将尽。⑤ 攻永破邵:永,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邵,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据《新唐书·南蛮传》记:广德二年,西原蛮攻道州不能下,转攻永州,攻陷邵州,盘踞数月。⑥ 边鄙:边远地区。鄙,边邑。⑦ 岂:难道。欤:疑问语气词,这里是“吗”的意思。⑧ 盖:发语词,承上解释原因。蒙:承蒙。伤怜:同情。⑨ 诸使:朝廷下派负责收取租税的租庸使等。何为:为什么。忍苦:忍心凶狠。苦,狠。⑩ 以:用来。⑪ 太平:又叫泰平,古以天象与人事相应。泰阶三星平是天下安宁的征象,称太平。⑫ 这句说:为官前平居山林二十年,大抵在玄宗开元与天宝初,所谓“开元盛世”。⑬ “泉源”二句:说山居幽清,门对山水。⑭ 井税:据说商周前行井田制,八家共一井,每井九百亩。中间百亩为公田,周围八百亩,户各百亩。公田由八家同耕,收获作赋税。公田以外收获,分归各户(见《孟子·滕文公上》)。井田制是否真的实行过,有争论,但作为一种理念,一直用作“太平之世”的典实。这里借指唐代前期所实行的按户口征收定额赋税的“租庸调制”。至作诗时已被破坏。⑮ 这句指社会安定治安良好。晏,晚。⑯ “忽然”二句:元结于乾元二年(七五九)二月,奉朝廷之命在唐、邓、汝、蔡等州招募义军,抗击安史叛军。上元元年(七六〇),充荆南节度判官。次年,领荆南兵镇九江。世变,即指安史之乱。戎旃,军帐。旃通“毡”。⑰ 典斯郡:指任道州刺史。典,掌管。斯,此。郡,道州又称江华郡。⑱山夷:古时统称西或西南少数民族为夷。山夷,山居之夷,指西原蛮。纷然:指骚乱。⑲ 是以:因此所以。陷邻境:即序所言攻永陷邵。⑳ 见全:被保全。㉑ “使臣”句:元结本年所作《奏免科率状》云:“臣自到州,见租庸等诸使文牒,令征前件钱物送纳。”可参见。将王命,奉皇帝之命。㉒ 这句说官吏逼民,连贼都不如。焉,语气助词。㉓今彼:现在那些。征敛者,指租庸等诸使及其爪牙。㉔之:代词,指人民。㉕ “谁能”句:反问句,表示自己不能残民邀功。绝人命,指逼死人命。㉖ 以:介词,凭藉(此)。时世贤:时俗所认为的才能之士,如“征敛者”之流。语含讥讽,因贤人的根本是守道有常不为时世所动。○27 思欲:想要。委:丢弃。符节:官员的印信等朝廷颁发的示信之物。唐刺史都加号持节。○28 引竿:拿起竹篙。刺船:撑船。○29 将家:携带家人。就鱼麦:去过渔耕生活。就,主动接近。
【语译】
序:广德元年,西原蛮人攻入道州,烧杀劫掠,把城市破坏殆尽才离去。第二年贼人又进犯永州,攻破邵州,然而却不侵犯道州边界就退去了。这难道是刺史我的能力能制服贼人?不过是承蒙他们同情可怜罢了。然而朝廷的租庸等使又为什么这样硬心肠地征催搜敛?(有感于此,)所以作了这首诗,用来告示官吏。
诗:往年正逢天下太平,我山林隐居,前后二十年。泉水源头,就在我山居的庭院;洞穴山沟,正对着我的门前。(那时候,)朝廷虽征租税,却有规定的程期;劳作一天,太阳下山了,也就可以安眠。突然遭逢了安史之乱,世事巨变;我统领将士,军帐之中度华年。今年我来主政道州,又逢到山中西原蛮人起骚乱。城市褊小,蛮贼竟不再来屠杀;只因为人民贫困,既可悲叹啊又复可怜。所以邻州虽陷蛮贼手;本州侥幸,偏偏得存全。朝廷的使臣啊,奉的都是皇上诏命,难道反不如,盗亦有道有仁心!现在那些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逼迫人民,如同烈火来熬煎;我又怎能,将百姓的活路生生来断绝,去博取,什么时世称道的“干吏”与“能员”。我真想把刺史的印符仪仗全抛弃,拿起竹篙,自己撑船远走高飞——带着家眷,捕鱼种麦自食其力——归乡隐居啊,我愿终老在那江湖边。
【赏析】
这是一首讽谕诗。讽示官吏,苛政猛于虎,勿作盗贼也不愿为的残民以逞之事;并表示自己绝不同流合污,去官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诗可分五层,前六句述盛世隐遁之初志;次四句写乱世应命出仕辗转而刺道州,引出西原蛮事;又四句写道州独全,赖“贼”伤怜,言外之意谓非刺史之功;又次四句写赋敛之臣残民有甚于“贼”;末六句表明自身态度,结以决心归隐,呼应开头。全诗以述志为主线。以“贼退”为枢纽,穿插大乱前后治乱之对比,以盛世衬乱世,以盗贼衬“时世贤”,以明志见讽示之意,其似直而曲、婉而多讽的风格,一韵到底的韵式及素朴明炼的语言,尤得汉魏遗风。
读本诗,先要明了三方面的背景。诗题先可玩味。“示官吏”,即晓示属下官吏,是诗的重点所在;“贼退”是因事见意,为“示官吏”作引子。上官晓示下官,而用诗的形式,体现了元结“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意”的诗歌思想。
诗歌的晓示与行政的命令不同,要以情动人,寓理于情,这就是所谓讽谕诗。当时元结已上《奏免科率状》,为民请命,免除赋税;这举动颇有抗命之嫌,一旦君王怪罪下来,丢官弃命,都有可能。所以他以述志为讽示,有以身作则之意,感情倍见深沉。
“贼”为何而退呢?是否如诗中所说,因城小人贫,而见伤怜呢?如果这样,那何以上年他们“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呢?显然“伤怜”云云,是新刺史元结的自谦之辞,《新唐书·元结传》记,元结因保全道州,进授容管经略使,接着又“身谕蛮豪,绥定八州”,百姓为之立石颂德。可见道州得全主要因元结德威所致。以此功业,谦以示下,使本诗更增加感人的力量。
明白了以上背景,再来读此诗就可见它语虽平易,意蕴却颇深曲。
诗人要讽示属下的是立身为官之道,并现身说法,将为政经验与出处(仕隐)原则结合起来,而“贼退”一事是全篇的关锁。
起笔先写出仕前“山林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以明志不在官,只因变乱突起,责无旁贷,方应命而出以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其意直透末节归老江湖之想,隐含自己上疏奏免民赋,即使得罪,也在所不惜,反能得全初志之意。这样就立起了本诗的总纲:士君子出处之际应以内德不亏、为民为国作宗旨。
如何才能为国为民呢?首节述隐居中“井税有常期”一句,为下文伏笔:制民恒产,轻徭薄赋,是儒家的一贯思想,这句其实是说,自己能安享太平二十年,正因当时租赋正常,人民得便;其意又下透“使臣将王命”等四句,前后之间更不言一己功业,而以“蛮贼”犹能哀民为枢纽接续,形成对照,言外之意是,今之征敛者如此行径,既不合前王先贤仁政之道,更连盗贼也不如。对于“使臣”,因其为王命所遣,诗人婉转地以“岂不如贼焉”反问,说他当不致如此吧,留下余地;而对于地方官之横征暴敛,诗人大声疾呼,为什么对人民“迫之如火煎”,凶横甚于盗贼呢?
以上立身与为政两层意思交融而下,用“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二句绾合,表明赋敛之臣,虽为上司赏识,然而于己则有亏立身之道,于国则有亏为政之方,“时世贤”,必将为前贤所不齿,这样结末的归隐,就比开头的隐居意思更深了一层。以此讽示属下,既正气浩荡,又婉委善入,相信比一纸公文有效得多。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②,燕寝凝清香③。r 海上风雨至④,消遥池阁凉⑤。r 烦疴近消散⑥,嘉宾复满堂。r 自惭居处崇⑦,未睹斯民康⑧。r 理会是非遣⑨,性达形迹忘⑩。r 鲜肥属时禁⑪,蔬果幸见尝⑫。r 俯饮一杯酒⑬,仰聆金玉章⑭。r 神欢体自轻⑮,意欲凌风翔⑯。r 吴中盛文史⑰,群彦今汪洋⑱。r 方知大藩地⑲,岂曰财赋强⑳?
【注释】
① 贞元五年(七八九)五月,应物为苏州刺史时宴请吴中文士所作宴集诗。郡斋,郡守即州刺史府第中的厅舍。燕通“宴”。② 兵卫:持执兵器的侍卫。森画戟:画戟森的倒装。画戟,即戟,因饰有画彩,称画戟,常用作仪仗。唐刺史常由皇帝赐戟。③ 燕寝:宴会之所。寝有内室、正殿等多义,由下“复满堂”观之,当指郡斋的正厅。④ 海:苏州在东海海风影响范围内。⑤ 消遥:即逍遥,自在不拘之意。⑥ 烦疴(kē):指因暑热产生的困顿烦躁。疴,病。烦热似病。⑦ 居处崇:指地位高,唐上州刺史是从三品,苏州是上州。⑧ 斯民康:此地的百姓安居乐业。⑨ 理会:会理的倒文,意谓悟得至道妙理。是非遣:遣是非之倒文,意谓排遣掉是非的区分,可见所谓“理”,是佛道之理。⑩性达:性格达观。形迹忘:忘掉自身形踪,即忘掉物我区别。本句与上句互文见义,会理则性达,性达则物我是非皆忘。⑪ “鲜肥”句:据《唐会要》卷四十一记,建中元年(七八〇)五月敕:“自今以后,每年五月,宜令天下州县禁断采捕弋猎,仍令所在断屠宰,永为常式。”当时禁令仍在实行中。鲜肥,鱼肉。时禁,一定时节的禁令。⑫ 幸见尝:希望赏光品尝。⑬ 俯:低头。⑭ 仰聆:抬头听。聆,仔细听。金玉章:美妙的诗章,用《孟子·万章下》:“金声而玉振之也。” ⑮ 神欢:精神欢畅。⑯意欲:简直想要。⑰ 吴中:指苏州一带。苏州是春秋吴的故都。盛文史:文史盛之倒语。⑱群彦:群英。彦,英才。汪洋:原意水势浩大。这里指人才济济。⑲ 方:才。大藩:指大州郡,苏州是上州。⑳ 岂曰:难道只是?财赋强:安史之乱后,天下财赋,仰给于东南。苏杭一带是中央财政的重要支撑。
【语译】
郡斋中,卫士擎着双戟仪仗,气象森严;宴席间,薰香吐芳,袅袅烟柱,仿佛也在凝神屏息。风雨从海上飘来,洗涤得,池塘亭阁一片清凉——人心啊,也因此逍遥轻爽。长夏的烦溽病苦既已消散,今日里,更有嘉宾坐满堂。我一直深愧,身处高位,却未能使民生安康(而今天,却使我悟得了万物本来自然消长)。会此妙理,足可以忘去是非区分;而任情达观,正不必将功成名就放在心上。虽说是,时世艰难,朝廷禁用珍味时鲜;但数味蔬菜水果,还望诸君姑且品尝。我低首饮上一杯酒,抬头又聆听,那金铿玉锵的诗章。精神欢畅,身体也轻快;那飘飘欲仙的感觉,简直就像凌风翱翔。吴中之地,文史隆盛古来称;今日里群英聚会,更见人才济济似海洋。从而我懂得了,为何东南雄都称姑苏,这不仅因为财赋充足半天下(更由于,东南形胜,人杰地灵文史乡)。
【赏析】
燕集诗,是一种“应用诗”,应酬意味甚重,然而本诗却不同凡响。它既十分得体,又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领袖东南诗坛的气度,及其淡远中见闲雅雍容之致的创作个性。
诗分四层:“兵卫”以下六句述宴集;“自惭”以下四句抒情;“鲜肥”以下六句又述宴集;“吴中”以下四句再抒情。述宴与抒情交替而下,而每一转换,均深入一层,对宴集的具体描写,流注着诗人情感的变化,而过接处则浑然无迹。
第一层总写郡斋燕集,点题并渲染气氛。郡府卫士执仗着御赐代表州守身份的画戟,宴席间薰香清芳,烟柱袅袅上升,一个“森”字,一个“凝”字,有一种庄重典雅的况味;然而海上风雨东来,又为设宴的池阁带来轻松逍遥的清凉之感。庄重典雅是对来客的敬重,逍遥轻松又足见主客融洽。两者结合,十分得体地显示了州守礼贤下士的气氛,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五、六句又承势说:初秋的风雨吹散了长夏的烦溽病苦,今日嘉宾满堂,是随清风而来呢,还是嘉宾带来了清风,其语意双关,并自然由铺写宴席收到“嘉宾”。
二层由宾及主,自然转入抒情。诗人自云一直内疚居崇位而未能安康民生,这当是“烦疴”的根由,然而今日清风驱暑,嘉宾云集,使我悟得事物必有消长生灭之理,会此胜理,足可遣是非,忘形迹,正不必为事功之成否烦恼。这是诗人身居高位的第一层感想。
由“形迹忘”又自然转入述宴,虽因时世维艰,朝廷禁用肥鲜,但蔬果数簋,对于不拘形迹的主人来说,亦足表诚愫,一杯酒、一首诗,俯仰之间,自有妙趣。至此庄肃的宴集已一片融和,主客均有飘飘欲仙、逍遥凌风之感。
于是诗人进而悟得,自己拜领君命守土大藩,治理东南财赋之地,其实还不足幸,最幸运的是东南人杰地灵,文史兴盛。这一结尾既承上申足情趣,又隐含作为州守,当以文教兴邦的深意,而在结构上,更上应全诗的枢纽——“烦疴”至“未睹”四句,在切合燕集诗体制的同时,有无尽余味。
如果想以应物自己的诗句来概括他的诗风,那么“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来,消遥池阁凉”,是最能表现其淡远中见雍容之致的特点的。人们常说韦应物最得陶潜精髓,不错,但不全面。韦诗得陶之萧散冲淡,但更注入了典雅、雍容的气度,原因有二。首先是身份不同,历经显宦的韦应物必然于陶潜的野体中注入中朝体的成分,本诗即是显例。再从诗史传承而言,在诗歌体势上,韦诗也在陶体中融入了若干谢灵运体的成分。本诗赋写、抒情交替而下的结构,正是谢诗的典型手法。韦诗用谢而能去其雕琢巉刻,且仍以陶体为本,故不易觉察。唐诗清远一脉的中朝诗体多承谢,在野诗体多近陶,而又均能出此入彼,以其性之所近融会之。这是清理王、孟、韦、柳及其流裔之同异、演化的一把钥匙。特借此表出之。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③。r 归棹洛阳人④,残钟广陵树⑤。r 今朝此为别⑥,何处还相遇。r 世事波上舟⑦,沿洄安得住⑧?
【注释】
① 兴元元年(七八四)冬,应物卸去滁州刺史,次年夏归赴洛阳,由滁水入长江至扬子口时所作。扬子口,津渡名,在今江苏江都县南近瓜洲处。元大校书,未详何人。校书为校书郎,官职名。② 去亲爱:离开亲爱者,指元大。③ 泛泛:舟行漂泛状。④ 归棹:归舟。棹,船桨。洛阳人:应物在代宗广德永泰年间曾任洛阳尉,罢官后曾居洛阳同德寺多时,离去时有《别洛阳亲友》等诗,知他在洛阳多故旧,故归洛阳。洛阳:今河南洛阳。唐时为东都。⑤ 残钟:钟声的余响,从诗题“初发”看当是晨钟。广陵:今江苏扬州。⑥ 为别:作别。⑦ 此句“世事”下省“如”字。⑧ 沿洄:顺流叫沿,逆流叫洄。此以行舟比世事。安得:怎能。
【语译】
告别了亲爱的友朋,满心凄凄;离舟儿漂漂,渐渐驶入了江天的烟雾。船儿载我归向洛阳,可心绪还牵萦着广陵城外,江村上,佛寺钟声的余响。今日里此地一相别,到何处,几时方能再相逢?世事真像这漂浮的小舟,随流逐波,又怎生,由得了我。
【赏析】
从有关诗作推断,应物此行当由滁水入江水至扬子口(今江苏扬州南)。更沿漕渠入淮水,西行入汝水,更北上向洛阳。依常规,至洛后当进京述职,然后于秋日为江州刺史,诗当作于去扬子口时。历来注本于本诗及《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二名作之作时均含糊,故说以备参。
赠别诗一般起笔先写别离,再悬拟途中景象心情,而以惜别或悬想别后思念作结。本诗则不然,起笔先写去后舟行,“凄凄”、“泛泛”二叠字道尽烟波江上之迷惘心境。然后以“归棹洛阳人”点明去向之远,“残钟广陵树”挽转,回听始发处佛寺钟音在朦胧夜色中曳响,一种满盈的悲凄遂弥漫于江天,将诗人的心紧紧系住;然后自然迸发出此地相别于一旦,何处重逢于他年的惊觉,不禁感慨世事之难以逆料,正如波上之舟,要想停住再与故友一晤,也竟不能。
从技法而言,“归棹”二句的位置是逆挽,有此一折,诗势便不平弱,试想,如先写“残钟”再写“归棹”,下文“今朝此为别”就无迸发而出之真切感。更细味之,这逆挽似又不仅止于技法之高明,而更是特定的心境所致,即所谓“痛定思痛,其痛更甚”。
按诗人与元校书分别时带有一种迷茫感,“泛泛入烟雾”,行行无已中猛然想起此归是向数百里之外的洛阳,遂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痛感,于是回望树色,但闻钟声,其痛难堪,这时方感今朝一别的分量之重,下四句的抒怀方有不可遏抑之势。这种心情,在有过远别经验的读者,当不陌生。说诗人这一逆挽完全是情之所致,无意得之,也许无据;但说它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真情,达到了情辞的高度统一,当不为过。可见所谓名句,只有在诗歌的整体中,在全诗的感情节奏中,方能显示不尽的艺术魅力;不然,只能是等而下之的秀句而已。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②,忽念山中客③。r 涧底束荆薪④,归来煮白石⑤。r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r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⑥。
【注释】
① 应物于德宗建中四年(七八三)夏至贞元元年(七八五)冬任滁州刺史时作。全椒,滁州属县。今安徽全椒。山,据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所记,当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② 郡斋:参前《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注①。冷:语意双关,是秋冷,也暗含冷清寂寞之意。③ 山中客:指山中道士。《舆地纪胜》载神山有洞极深,道士居于此。④ 涧底:两山中夹的水道叫涧,秋深涧枯见底,故能拾薪。荆薪:杂柴。⑤ 煮白石:道家有“煮玉石英法”,用白石英和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熬炼服食,可延年益寿。又唐宋时煮茶水加白石,可使更甘美,明田艺蘅《煮泉小品·绪谈》:“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两种理解均可。⑥ 这两句是招请道士的婉委说法。
【语译】
秋的凉冷,初度袭入了刺史府第;不由我想起山中独居的友人——想来你正在干涸的涧底,拾束枯枝残草;独自归来,煮炼那仙药白石。我真想端起一瓢酒浆,在这风雨之夜,远招山中客。可是空旷的山谷间,落叶满坡,又到何处去寻访——你的行迹。
【赏析】
诗写清秋寂寞,风雨怀人。八句分四层。因郡斋感知秋凉而忽生“忆”想;因“忽忆”而想象道人隔绝人世之幽独生活;因此想象而更生招饮以慰风雨秋夕之念:因此念又转思道人飘忽,无处寻踪,故不胜惆怅之感。
应物的五古常在一线延衍之中表现出多重意味的层次感,本诗写我写彼,交替而下,相续相生,逐次深化了诗人的怀友之情与对道人超世绝俗,浮云野鹤般的神韵的点染。二者交融,又显示出诗人情怀的真诚高洁。这种似单而复、似素而腴、近而能远的风格,是韦诗的胜境。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②,衣上灞陵雨③。r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④。r 冥冥花正开⑤,飏飏燕新乳⑥。r 昨别今已春⑦,鬓丝生几缕?
【注释】
① 冯著: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排行十七,称冯十七。代宗大历初曾为广州刺史李勉幕府录事。入朝任著作郎,又摄洛阳尉,任缑氏尉。② 客:指冯著。③ 灞陵:即霸陵,汉文帝陵墓。在长安东南。④ 这句说冯著半隐或隐居在山,偶尔入城。⑤ 冥冥:花重而静止貌。⑥ 飏飏:鸟远飞轻快貌。燕新乳:燕初生。乳,这里是哺化。⑦ 这句说分别所度过的时光之快,恍如昨日。由此观之,前别应在上年,而并非多年阔别。
【语译】
客人从东方来到长安,衣上还沾染着路经灞陵时的风雨。我问:“您为什么来这里?”答道是“为着开山伐木来买斧”。沉甸甸的花叶开得正兴旺,新生的燕子已会展翅飞翔。这风光,仿佛与当初分别时一样;可是为什么,您两鬓,又添了几丝白发如霜?
【赏析】
理解本诗最关键的一句是“采山因买斧”。这是隐喻樵隐山中,再联系“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二句观之,本诗作时当是冯著摄洛阳尉,任缑氏尉而厌倦官场之时。因洛阳、缑氏均在河南,西向入京须经灞陵。
诗的脉络是,“衣上灞陵雨”见出冯著行役劳倦;对问而答“采山买斧”见出因倦宦而思归隐。“冥冥”、“飏飏”两句忽作明丽景语,是欲抑故扬,反衬结末二句:别日无多,冯著已双鬓添霜。诗人未言冯著为何倦宦,但从冯著与长安春景如此格格不入的形象中,可以味到他内心必有牢愁。全诗从极平易处见出极沉挚的友情,而民歌体的起句与对答,更增添了醇厚的韵味。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②,停舫临孤驿③。r 浩浩风起波④,冥冥日沉夕⑤。r 人归山郭暗⑥,雁下芦洲白⑦。r 独夜忆秦关⑧,听钟未眠客⑨。
【注释】
① 德宗建中四年(七八三),应物由比部员外郎外放滁州刺史。此诗当是赴任途经盱眙所作。次,暂止,这里是停泊之意。盱眙,今江苏盱眙。② 逗:逗留,止泊。淮镇:盱眙临淮水,故称。③ 舫:船。驿:驿站。古时供邮使与官吏行程中歇宿之所。④ 浩浩:盛大貌。⑤ 冥冥:昏暗貌。⑥ 山郭:傍山的城郭。郭,外城。⑦ 芦洲:生长芦苇的水中小岛。⑧ 独夜:夜中独处。秦关:此指长安,应物是长安京兆万年县人。长安在关中,故以秦关代称。⑨ 钟:此指报晚的钟声,古时晨昏以钟鼓报时。
【语译】
行舟落下了风帆,驶近了淮水南岸盱眙镇;停向那岸边孤零零的驿站。风声浩浩起,掀动了水面的波澜;昏昏天色暗,原来夕阳已西沉。奔忙了一天的人们归去,匆匆行走在连山城郭的暗影里;雁群也飞下水边的苇丛栖宿,那苇花,也因为夜色的衬托,更显得一片灰苍苍的白。此情此景,怎不使我独自忆念起家乡秦中;静听着江天上飘荡的晚钟,又将是——长夜不眠远游人。
【赏析】
韦应物是京兆长安人,唐人又以京官为重,由比部员外郎外放滁州,想来心情不会太好,更何况南北遥阻,乡思更切,当在情理之中。这种感受唐人写过千百次,而本诗所以成为名篇,则在于中间的景语,尤其是后两句。当诗人落帆临孤驿之时,浩浩风起,掀起了江波,也掀动了他的愁思,而冥冥暮色又无疑使愁思加重,他似乎为暮色,也为愁思浸没了。于是他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致——“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人归去,雁栖息,都会引动离乡人对家居的温馨的梦,更何况那背景:傍山的城郭越来越暗,也越来越空寥苍茫,而水中洲上那丛丛芦花,因着那无际暗色的衬托,显得分外惨白。见此,诗人又怎能再安然入梦呢?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云:“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唐末诗人郑谷有句云:“月黑梨花白”。不能说温、郑一定受此诗三联影响,但可见以相反的意象叠合,是唐人营造诗境的一大法门。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②,出郊旷清曙③。r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④。r 依丛适自憩⑤,缘涧还复去⑥。r 微雨霭芳原⑦,春鸠鸣何处⑧。r 乐幽心屡止⑨,遵事迹犹遽⑩。r 终罢斯结庐⑪,慕陶直可庶⑫。
【注释】
① 韦应物一生作宦四方,本诗时地难以详定。② 吏舍:指官署。跼:团曲身体叫跼,这里指拘束。③ 旷清曙:曙天清爽,心情舒展。④ 澹吾虑:使我心思淡荡清净。澹是使动用法。⑤ 丛:树丛。适:正可。⑥ 还复去:流连往返。⑦ 霭芳原:使原野上空如云烟般迷离。霭,云气。这里作动词用。芳原,花草的原野。⑧ 春鸠:这里鸠指布谷鸟。《礼记·月令》记,仲春之月,鹰化为鸠,因此称布谷鸟为春鸠。⑨ 止:停歇,这里兼有宁静之意。⑩ 遵事:意谓被公事所牵绊。遵,循。迹:行踪。遽:匆忙。⑪ 终罢:指将来不做官时。斯结庐:在此造一所房屋。斯,此。⑫ 陶:陶渊明,晋隐逸诗人。直可庶:真正可以希冀。庶,庶几,企望。
【语译】
终年公务牵缠,官署跼促;一旦远足郊外,更觉清晨的原野分外开阔。杨柳依依,似将和风播送;青山翠微,映得我心思一片澄淡。依傍着青绿的林丛,正宜于随意休憩;深爱那清澈的溪涧,我沿岸随流,行来又走去。细细的春雨,为原野披上了濛濛的帷;善鸣的斑鸠,声声弄春,又究竟在哪一片绿荫下藏身?我为这幽清的景色陶醉,心地一回回更趋向平宁;然而身为王事所限,游春的脚步,也只能迫促匆匆。什么时候能摆脱一切俗务牵绊,在这里建上一所茅屋,到那时追仰陶潜的夙愿,大概就得以偿还。
【赏析】
本诗写久困公务,偶尔郊外远足,如皈依自然般的欣悦之情。
韦应物是陶谢、王孟之后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稍后的柳宗元并称“韦柳”。本诗体现了他对前辈诗人的承革。
就语句看,首二句极近王维之“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新晴野望》);“杨柳”句,似脱化于陶潜之“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青山”句则分明是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意况;“依丛”、“缘涧”二句又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笔法相近;“微雨”、“青鸠”二句则似陶之“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与王之“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之融和;结末四句“慕陶”之意,“结庐”之想,更明为拟陶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虽然如此,但无一句剽袭前人。所谓“似”,是略形取神,自铸新辞。
就结构看,以“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为枢纽,将景物分作二层写,于移步换形中,见出心情由烦闷到淡恬到欣悦的变化,这种结构与篇末之以理语抒情,起于谢灵运山水诗(似《游南亭》等)。但有变化,他于谢诗芟其繁华而得其菁华;篇末理语亦大似谢之多用老庄、《易》、佛,且即事抒情,理在其中。
这样,韦应物就在取法前辈的过程中,自成其淡然天和、一体清空的个性风格。试再诵“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体味一下,是否如此呢?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②,出行复悠悠③。r 女子今有行④,大江溯轻舟⑤。r 尔辈苦无恃⑥,抚念益慈柔⑦。r 幼为长所育⑧,两别泣不休⑨。r 对此结中肠⑩,义往难复留⑪。r 自小阙内训⑫,事姑贻我忧⑬。r 赖兹托令门⑭,任恤庶无尤⑮。r 贫俭诚所尚⑯,资从岂待周⑰。r 孝恭遵妇道⑱,容止顺其猷⑲。r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20?r 居闲始自遣㉑,临感忽难收㉒。r 归来视幼女㉓,零泪缘缨流㉔。
【注释】
① 本诗为建中、兴元年间应物为滁州刺史期间所作。杨氏女,是应物的长女。注本多谓其嫁往杨氏,故称杨氏女。今按氏为姓氏,不应以夫姓称女。考应物于嫡妻卒后,有悼亡诗十余首,其中咏花寄情者唯《杨花》一章,颇疑嫡妻为杨氏。杨氏女即杨氏之女。以区别于续弦所生者。② 永日:长日。戚戚:愁苦貌。③ “出行”句:上句衬托本句。④ “女子”句:指出嫁,用《诗·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⑤ 大江:长江。溯:逆流而上。⑥ 尔辈:你们,指女儿们。无恃:失去母亲。古称父母为怙、恃,语见《诗·陟岵》。韦应物嫡妻丧于大历十二年(七七七)前后。⑦ 抚念:抚育爱怜。⑧ 这句说幼女是长女带大的。⑨ 两:指姐妹俩。⑩结中肠:愁肠如结。⑪ 义往:即女大当嫁之义。⑫这句说,因其母早逝,女儿从小甚少接受有关妇德之训导。内训,闺中妇德之训,《礼记》有《内则》篇,是历代内训之祖。⑬ 事姑:侍奉婆婆,古时公婆称舅姑。⑭ 兹:这次。托令门:意谓嫁到个好人家。令,佳美。⑮ 任恤:信任体惜。庶:大概可以。无尤:无过无怨。⑯ 贫俭:守贫俭朴。诚所尚:本来所推崇的。⑰ 资从:嫁妆。周:周全。⑱ 孝恭:孝顺恭敬,是妇德之首要。⑲ 容止:容态举止。顺其猷:顺从夫家的规矩。猷(yóu),法则。⑳ 尔:你。何秋:何年何月。㉑居闲:平素。始自遣:已开始自我排解。㉒ 临感:临别痛感。收:收泪。㉓ 归来:指送女后回到家中。㉔零泪:泪下如雨零。缨:帽带之垂系在下巴下的部分。
【语译】
长日永永,一家人本已因丧,慽慽悲伤;更何况你今日出门,此去的路程更是绵绵遥遥。女孩儿今天就将婚嫁行,沿着大江,小船儿将溯流西上。你们姐妹俩,可怜从小就失去母亲;我亦父亦母,抚育牵挂,加倍的慈爱温柔。在家的小女儿,一直由这位姐姐照看;今日里,她们依依惜别,垂泪不休。望着这一对女儿,我不禁愁肠百结;可是女子二十而嫁,礼法有自,虽然痛惜也不能留。(因为母亲早逝,)你从小就缺少闺仪的教训;怎样去侍奉公婆,想起来就令我心忧。所幸依托的是户好人家,仁爱体恤,应当没什么招人怨尤。须知道,守贫持俭历来被称道;陪嫁的妆奁,又何必色色齐周。孝顺谦恭,你要好好守妇道;仪容行止,也当有法有度莫轻佻。今晨一相别,再见是何年?多日前,我已开始自我安慰自排遣;谁知道临别之际,还是心痛难忍泪水涟涟不能收。送罢归家又见到那小女儿,我不禁泪下如雨,沿着帽带不住地流……
【赏析】
为人父母者,当儿女远行之际,都不免伤怀,更何况应物丧妻已多年,一身兼父母双任;而嫁往杨家的长女,又是如此懂事,代母负起了照顾父亲与小妹的责任。她这一去,本已不完全的家庭又将如何!但女大当嫁,嫁的还是户好人家,留既不能,去又难以割舍。此时此刻,诗人可真是“百感交集”,于是有了这首“百回千折”的送行诗。这是本诗感情上的特色。父女之情是诗的主线,对亡妻的追伤,对幼女的担忧,以及长女与幼女的姐妹之情是辅线,主线分明,主辅浑然一体,是本诗结构上的特色。而近于口语般的谆谆叼叼,又极其真切地表现了上述感情并把结构上的过接照应弥合得天衣无缝,则是本诗语言上的特色。有此三特色,本诗便成了送女诗的绝唱。
由于感情纯真,过接自然,这诗很难绝然画分层次,为便于理解,大体将它分为三层。起四句为一层,总写含悲送女远行。“尔辈”句至“见尔当何秋”句凡十六句是第二层,也是全诗中心部分,又可大抵分为三个小节,前六句阑入丧妻抚孤、幼为长育的感情辅线,以“对此结中肠,义往复难留”结出送行时的百感交集,是一小节。“自小阙内训”以下八句又是一小节,转入为人父者对远嫁女儿的叮咛教训,而“自小阙内训”句又将辅线的情感织入其中,八句叮咛之词由“忧”愁到欣慰,到期望,一波三折,回肠荡气。“别离”二句是第二层的第三小节,收束前十四句归到离别一点,顺势折入第三层次“居闲”四句:在述别恨难遣以回应起句“永日方戚戚”的同时,收束到见“幼女”而泪下,既照应前面“幼为长所育”,更将主辅二线感情团合在一起,写出了别后的凄凉与怅惘,有无穷余意。
自然真切与法度脉络,在创作上是一对矛盾,有法度而不见针痕线迹,唯见一片情真被表现得尤其真切可感,是诗的上乘境界,本诗即一例。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②,清心拂尘服③。r 闲持贝叶书④,步出东斋读⑤。r 真源了无取⑥,妄迹世所逐⑦。r 遗言冀可冥⑧,缮性何由熟⑨。r 道人庭宇静⑩,苔色连深竹⑪。r 日出雾露余⑫,青松如膏沐⑬。r 澹然离言说⑭,悟悦心自足⑮。
【注释】
① 本诗是宗元在德宗贞元初贬永州司马时作。诣,趋访。超师,法名超的禅师。禅经,佛家经典都可称禅经,而从诗句看此当特指禅宗的经典。② “汲井”句:清晨初汲的井水叫井华(花),道教修炼法以为汲井华漱饮有健齿益身之效,后亦为佛教所吸取。寒:井花冷冽引起牙齿寒的感觉。③ “清心”句:去除杂念,拂去衣上的尘土。这句承上句,因漱井花而心清,而拂衣整肃。④ 贝叶书:指禅经。贝叶是贝多罗树的树叶,古印度人多取以写经,故称佛经为贝叶经、贝叶书。⑤ 东斋:东厢的斋舍,这里当指超禅师的斋房。⑥ 真源:佛教语,意为作为源头的真如法性。超脱万物(虚妄)之本体叫真,常住不改不变叫如。禅宗认为这种识得万物为虚妄的常住不变的灵明佛性在于万物心中。只是平常为世务俗物所蒙蔽罢了。了无取:言世人对真源一点不懂,常从身外求之。⑦ “妄迹”句:佛教认为真如法性是唯一的实际,万物只是它的化现,虽有,但只是虚妄的迹象。禅宗更从心即是佛的观点出发,认为一切文字包括经书也在可弃之列。这句意思谓,世人读经,只胶着于文字表面,而不解言外之不可言说之意方是真源。⑧ “遗言”二句:指所读佛经,因是前人遗下的文字,故称。冀可冥:希望能够冥合潜通。⑨ 缮性:语出《庄子》,佛家借用之,指修养本性,发明心地。何由熟:怎样才能精熟。这两句是反问,意指真如在心。参语译。⑪ 道人:得道之人,此指超禅师。⑪ 深竹:竹林深深。⑫ 余:残存。⑬ 如膏沐:说青松如经洗涤上油。沐是洗头,膏指发油,用作动词。⑭ 澹然:澹泊不为事物所动心。然是词尾。离言说:超脱于文字语言之外。⑮ 悟悦:指禅悦,因悟禅而超然物外的怡悦精神状态。心自足:归到即心即佛。
【语译】
清晨起,汲井花,水泉寒冽,漱齿更清神;拂去衣上尘,污垢褪,内外俱洁净。闲来抽取佛家书,信步出东斋,随意读;(叹世人,)读经浑不解真谛,唯将纸上文字,皮相来追逐。倘若前圣遗言可参通,又何必,返向自心修养得真源。超禅师,得道人,庭院不染屋宇静;苍苔色青青,延展渐连深竹林。初日升,雾露消,氤氲有余清;更见青松葱青,犹如膏油滋润水洗净。见此景,更知心性恬淡原为首,正不必,死参文字经。悟本性,是禅悦,心地自足,触处尽通明。
【赏析】
诗分三层:起四句写晨起读经,“真源”以下四句就读经生发顿悟议论。“道人”以下为顿悟后所见庭院自然景色,也反过来证悟了前所议论,得出最后两句的结论。诗的结构并不复杂,但坊间注本对诗意的理解却多有问题,甚至有以此诗为用儒道思想讽世俗佞佛的。这种误解的原因在对“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两句的解释。其实,最后两句已很清楚地作出了提示。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是典型的南宗禅思想。佛经为佛氏“三宝”之一,而南宗禅起,力诋“文字禅”,甚至以经书为粪土,倡言不假文字,单刀直入,直探心源。因为他们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所谓“即心即佛”,“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经书是前人所作,而且“言不尽意”;一味参经,死于句下,是丢了根本,只有“澹然离言说”,“直指人心”才能发明心地,“见性成佛”,即所谓“悟悦心自足”。由此返观“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是说:如果一心希望参透前人留下的经书,那么怎能专注于修养心性,发明心地呢?
明白此理,诗人顿感心地通明(顿悟),于是“触类是道”,眼前的苔色草木无不与悟道的诗人心心相通,呈现出一派活泼泼的生机。这就是稍前僧皎然所说的“性起之法,万象皆真”(《诗式》),稍后大珠大师所说的“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前人激赏“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二句“能传造化之妙”(宋·范温《潜溪诗眼》),然而如不从禅理来理解,总是隔靴搔痒。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②,幸此南夷谪③。r 闲依农圃邻④,偶似山林客⑤。r 晓耕翻露草⑥,夜榜响溪石⑦。r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⑧。
【注释】
① 作于贞元初贬谪永州司马时。溪,当指永州州治所在地零陵郊外的愚溪。② 簪组:冠簪与冠带,指代官服,又指代为官。冠以束发,以簪穿冠固定发结,以冠带缚颏下。束:束缚,指在朝当官为公务人事羁束。③ 南夷:永州古属南方蛮夷之地。④ 邻:用作动词,为邻。⑤ 山林客:指隐士。⑥ 翻露草:与下句的“响溪石”都应三字连读,偏正结构,前二字修饰后一词。不能作动宾结构读。“翻露草”指露光转动的草;“响溪石”指溪流激响的石。⑦ 榜:原指船桨,这里用作动词,意即荡舟。⑧ 楚天:永州为古楚之地。
【语译】
久在京城朝廷,官位职司拘心神;远贬南荒蛮夷地,去俗务,不幸是大幸。闲居近农家,就此结近邻;兴来随意往,恰似山林隐。晓起耕田地,青青草色翻露光;夜来泛舟行,桨声激水溪石响。去去来来不见人——长歌逍遥,仰对楚天青。
【赏析】
贬谪蛮荒是不幸,但二句即说“幸此南夷谪”,这感觉反常,反常往往合“道”,有着更深刻的理由,于是可悟,起句“久为簪组束”之下必有深痛极哀;而这唐诗中常见类似意思的句子,也因“幸此”句的反拨,一起显得警醒有含了。极平凡的语辞可构成极佳的诗句,只要有好意思与好句格。这句很典型。
以下六句,全由这两句生发,在“幸”字上做足文章。诗人远离了官场而与农夫为邻,与山林相对。“晓耕”、“夜榜”二句是名句,“翻露草”、“响溪石”,以露光、幽响写活了田园山水的宁谧,也写足了诗人心头的“幸”之感。于是他于无人处,长歌逍遥,与楚天相对。天澄清如碧,看来他的心也澄清如碧了。
然而果真如此吗?同在永州所作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云:“自余为僇人(罪人),居是州,恒惴栗”,这才是他在南荒常日的心态。他其实不能忘却罪官被严密监视,动辄得咎的现实,甚至不能忘怀当初在长安“骏发踔厉”的书生意气以及与王伾、王叔文一起经历的政治风云。他被官场放逐了,他更想再放逐自己的心。他是“幸”还是不幸呢——这就是首二句后面的深痛极哀。
王昌龄
其一r 蝉鸣空桑林②,八月萧关道③。r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④。r 从来幽并客⑤,皆共尘沙老⑥。r 莫学游侠儿⑦,矜夸紫骝好⑧。
页面更新:07-06